摘 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互聯網已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網絡文明存在的問題,從網絡內容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網絡育人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和學生網絡自律性不足三個方面分析了原因。探索新形勢下加強高校網絡文明建設的路徑:高校充分發揮教育引領的作用,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高校網絡文明建設。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明建設;路徑
一、新形勢下加強高校網絡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1994年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互聯網時代。在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中國已經有了7.31億的網民,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53.2%。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人類社會創造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的互聯網問題,互聯網絡是一個非常快速的傳播平臺,難于查找根源、難于控制范圍,負面利用的危害性更大。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應用,給新時期的社會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對高等學校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和價值取向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學生管理都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互聯網出現在教室、寢室、實驗室、圖書館等校園的各個角落,網絡是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們依靠網絡媒介獲取知識和信息,通過網絡來休閑娛樂,龐雜多樣的各類信息對大學生形成巨大沖擊。大學校園網絡文明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校園傳統文化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高校學生是網絡一族的生力軍,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和生理發育不夠成熟,對于是非的辨別力不強,自控力不強,很容易受到網絡不文明內容的影響,甚至有學生誤入歧途,如果不能營造文明的網絡環境,沒能及時引導學生文明上網,長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高校網絡文明建設已經刻不容緩。近年來,高校師生在網絡中的失范行為愈發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在網絡空間的的虛擬環境中,行為失范現象日漸增多,形成了對現實社會的文明的沖擊,對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年學生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雖然對于虛擬的網絡空間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法律和法規,但全社會網絡文明建設的任務仍然是十分艱巨。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互聯網已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尤其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加強高校網絡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顯現出來。網絡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變量,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通過網絡關,也就意味著不能通過時代關。過去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因網而生、因網而聚,形成了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有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網上線,加強網絡正面宣傳,加強高校網絡文明建設,切實開展網絡思想教育,發揮網絡育人功能。
二、當前高校網絡文明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
高校學生成為了中國網絡社會的一股重要力量,由于網絡具有時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能夠更有效更全面的向大學生傳播全球范圍內的熱點信息,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網絡空間實現了自我肯定。但由于網絡也具有隱蔽性、匿名性的特點,加之在網絡文明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弊端,更多時候監管不到位,會產生網絡詐騙、色情傳播、虛假信息傳播、人身攻擊、學術不端、黑客等現象,出現了很多不文明的網絡行為,由此影響了正常的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危害他人的利益,不利于社會穩定。
(二)原因分析
1.高校對于網絡內容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多地完善網絡平臺建設,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上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的問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還存在“代溝”。有的高校在網絡建設內容上,對于與學生相關的文件或政策不能用網絡語言來解讀,缺少學生身邊的鮮活事例,仍然是居高臨下的態度,空洞說教,使學生敬而遠之。還有一些高校的網絡文明建設還沒有步入正軌,網絡優秀作品嚴重缺失,與高校師生的實際精神需求有很大差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有待加強,校園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有待融合發展。
2.高校網絡育人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隊伍不健全。高校網絡文明建設與管理工作存在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的現象。部分高校還沒有很好地解決“有專人建、有專人管”的問題,在網絡內容建設上缺少專業力量,缺少相關研究、科學規劃和有力推動。很多高校的網絡隊伍主要以宣傳、學工、團委老師以及學生干部為主,專業能力和引導能力還有待提升,缺少穩定的網絡育人隊伍。
3.高校學生網絡自律性不足
高校學生是充滿活力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于高校網絡文明的認識程度,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網絡行為,對校園網絡文明建設的影響最為重大,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少網絡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不能有效的進行自我管理。學生處在心理斷乳期,還未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他們好奇心重,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對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難以分辨和抵制;還有的學生較大心理壓力,沒能得到適當的宣泄,會將希望寄托于網絡,從而引發不文明網絡行為。
三、新形勢下加強高校網絡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把高校切實重視網絡文明建設,充分發揮教育引領的作用。
高校是加強大學生網絡文明建設的主陣地,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上下協同配合,齊抓共管。一是將網絡文明建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利用網絡的優勢資源,將網絡文明建設與思政課有機結合,逐漸形成良性發展;在日常的教學中融合網絡文明教育內容,開發多種教學方式,如線上線下聯動等靈活的方法。二是利用網絡大數據掌握大學生的日常活動特點、興趣愛好,有的放矢地開展網絡文明建設。例如高校通過學校大數據中心,將學生的學業學術進展和思想行為表現等方面,通過數據獲取和呈現,再通過數據建模或算法處理,進行準確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把握大學生網絡問題和規律,一方面有效進行價值判斷,另一方面為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據。三是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到大四的畢業教育,將網絡文明建設貫穿始絡,提高廣大學生對網絡文明的關注度;開發家校合作,將網絡文明建設與家庭教育融合,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和影響,要家校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教育目標。四是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做好新媒體平臺建設,有效開展形式靈活多樣、能吸引大學生參加、引起青年情感共鳴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二)健全激勵機制,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高校應當著力培養立場堅定的專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需要能保證校園網絡安全也能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網絡工作隊伍專業化發展。網絡文明建設的主要是圍繞“人”來進行的,是以人為本的活動,加強網絡文明建設要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培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析研判能力,既不能過度緊張,也不能麻痹大意,具有較高的政治敏銳性,還要敢于在網絡上抵制不良言論,發揮正能量,推動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傳播與弘揚;完善網絡工作隊伍的培養考核機制,有任務、有考核、有獎懲;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提高高校網絡工作隊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對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評價認證,將認證結果計入科研成果統計、職務職稱評審和評獎評優中,調動高校一線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學名師、優秀導師參與網絡育人工作。
(三)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高校網絡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引導學生自覺加強自我約束,尤其在學生入學之初就引導其養成良好的網絡文明習慣。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科學的網絡觀,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消費觀、娛樂觀,自覺抵制消極、反動的網絡內容;對網絡空間的游戲、直播、購物等活動,要有清醒理性的態度,遵從適度原則,不因此影響學業,自覺重視網絡安全,促進網絡道德自律。依據引導性、系統性、主體性和發展性原則,建構的網絡文明建設內容體系,培養大學生高尚的網絡文明素養和健康的網絡倫理意識。同時,通過完善網絡規范加大網絡文明建設力度,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發揮朋輩教育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規劃課題,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研究,課題批準號:GH180108。
作者簡介:宋玉成(1981—),男,漢族,吉林大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