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本文從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學前聲樂教育的現狀,并從營造課堂環境、豐富教學手段、優化課堂結構、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闡述了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職學前聲樂教育中的探索和實踐。以期為提升中職學前聲樂課堂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聲樂教學;學前教育
1 引言
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所限制,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學生學習聲樂知識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的聲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著聲樂教學的效果。積極開展中職學前聲樂教育中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2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聲樂教育的現狀
2.1 學校方面
首先,學生使用的教材通常來自于教師推薦,可能存在脫離實際需求或者針對性不強的現象,學生學習效果有所折扣。其次,在聲樂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做到一對一的指導才能保證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生音樂素養差別較大時更應如此。但由于通常情況下課程安排少、學生人數多的特點,聲樂課的安排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集體教學的形式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2.2 教師方面
首先,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學形式主要以教師的教學為主,而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主動思考的機會比較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會受到影響,主動思考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的接受程度被忽略,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效果低下。其次,每個班的教案通用,對于聲樂教育來說,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教學內容與教學實際需求脫節,學生的喜愛程度不高,學生與教師之間會產生距離。
2.3 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的音樂素養偏低。當前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學習水平較差,缺少對于音樂的熱愛,學習興起較低。音樂功底相對薄弱的這些學生,理解聲樂專業知識的速度也比較慢。其次,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之外得不到延伸。中職學前聲樂教育的課程較多,學生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習重點,同時課上的聲樂練習會互相影響,如聲樂學習僅僅在課堂之內進行,很多學生會因為不夠自律,而不會通過把聲樂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方式增加學習[1]。
3 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職學前聲樂教育中的探索和實踐
3.1 營造課堂環境
首先是基于音樂本身的內涵,創造音樂意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聲樂教學的前期,教師應針對教學歌曲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整體理解歌曲的方法,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會有一定的形象認識和綜合思考,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的感受歌曲,進而帶著感情而歌唱。比如,在歌曲《絨花》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播放電影《芳華》的部分片段,學生通過專注的觀看可以在感情上被帶動,在《絨花》這首主題曲響起之后,學生的內心中會生出感動,有助于理解歌曲的歷史內涵和情感表達,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激發。
其次是通過朗誦歌詞的方式,交流情感。聲樂是一種基于語言的人聲演唱形式,語言是歌曲情感的依托。歌詞打動人的方式更加直接,所以在演唱中,不應忽視歌唱語言,應注重其能夠打動心靈的作用,充分利用歌唱語言,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中感受情感。比如,在歌曲《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的演唱教學中,教師應將這首歌的創作意圖進行講解,使學生在理解之后進行演唱,在演唱過程中體會歌曲想要表達的情感。歌唱語言和音樂情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融合在一起,課堂教學的效率會得到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隨之豐富。
除以上兩點之外,對于同一首歌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不同歌唱家的演唱版本,體會不同的演唱風格,讓學生了解同樣是一首歌的不同情感表達形式,開拓學生的視野。
3.2 豐富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主宰為主,為了提高學生在聲樂教育中的參與意識,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予以改變。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可以將手機APP、微課、多媒體平臺等信息化技術下的產品和平臺充分應用到聲樂教學中,發揮新型信息化技術為聲樂教學帶來的價值和服務作用,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學習情況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教師可以創建微信群,學生加入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并選出每個小組的組長。教師利用云學習平臺發布消息或布置作業任務,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要求在課前進行預習,提前學習相關的聲樂知識,并利用網絡搜集和整理相關的信息,通過探究和延伸學習提出想法,并將資料共享到微信群中,便于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和資源共享。教師可以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云互動平臺,及時解決學生的疑問,充分調動學生對于聲樂知識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信息技術對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教師的教學不在局限于課堂之上,而是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過程,學生通過隨時隨地的學習,可以加深聲樂知識的理解,還能不斷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3.3 優化課堂結構
微課和多媒體視頻播放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和直觀,并可以準確的展示聲樂的知識點,減小學生的學習障礙,同時教師可以將重難點合理的突出,學生的理解加深,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歌唱氣息”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應加強氣息配合發聲的訓練,掌握好丹田氣息,從而領悟正確的呼吸方法,才能把歌唱好。這要求學生唱歌時用口鼻吸氣,到達肺的底部,橫膈膜下降,胸腔和腹腔擴張,同時學生呼氣時應保持吸氣,橫膈膜抬起,小腹收縮與兩肋擴張的力量形成對抗,氣息均勻流暢地呼出。對此教師可以播放“氣息和橫膈膜的運動狀態”的動畫視頻,將人在唱歌時丹田氣息和橫膈膜是如何運動的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將相關的圖片及視頻下發到云學習平臺中,供學生課后的下載學習。然后,教師可以讓將學生兩人分成一組配合練習。學生把雙手放在對方腰部的兩側,口鼻慢慢呼吸,并感受腹部的變化,持續10秒后將氣吐完,在身心放松后,再吸一口氣[2]。將抽象、復雜又難以理解的聲樂教學過程,以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無疑增加了學習內容的直觀性和準確性,巨大的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應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課堂結構得到優化,聲樂教學中的重難點能夠有效突破。
3.4 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手機APP的簽到、點名等功能,可以將傳統的點名等活動變得更加簡捷,同時也能夠為課堂教學增加時間,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手機APP的搶答功能對學生發起提問,給予準確回答問題的學生積累經驗值,營造輕松又具有競爭性的課堂氛圍;利用云平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出評價。通過這種方式的課堂教學,可以有效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有利于激發課堂活力,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其次,“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并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要求,在中職學前聲樂教育中融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教與學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為教學模式帶來了變革。
3.5 完善評價體系
傳統的評價方式大多只基于最終的結果,其評價模式往往僅取決于唱好一首歌,信息化的教學,可以加入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考試成績,比如,折合平時的小組合作成績,以及將學生課堂表現等評價加入到學期成績內。同時,對于教師的考核和評價,可增加教師應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方面的考量,從教師角度落實信息化教學。
4 結論
在中職聲樂學前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是聲樂教學的發展要求,也是聲樂教學改革的趨勢,充分利用手機APP、多媒體視頻教學等手段,可以豐富教學模式、方法和資源,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階段為教師的授課、學生的學習增加便捷性和有效性,不斷完善和優化聲樂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 黃裕南.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職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8,7(18):132-133.
[2] 王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信息化教學應用初探[J].黃河之聲,2018(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