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的競爭力有增無減,與之相對的,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自然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追求。在眾多的綜合能力發展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影響他們長久發展的根本。在語文學科中,通過讓學生閱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本素養,還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激發學生進行探究,進而為學生發揮自身價值打下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語文教學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閱讀教學則是其中最為基本的環節,是學生識字、表達、寫作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做好閱讀教學工作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綜合語文水平。但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學生本身的學習過程,致使學生無法真正走進文章中去,閱讀教學也因此而停滯不前。基于此,本文將從調動學生閱讀積極、分析同類文章主題、鍛煉自主閱讀能力三方面出發,分析與研究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和科學方法,希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利用多種渠道,調動學生閱讀積極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多。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應與時俱進,充分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來豐富自己的閱讀渠道。如,開展電子書閱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地利用零碎的業余時間,了解更多、更新的資訊信息,接觸到更多的書籍,同時降低學生的閱讀成本。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閱讀軟件來聽書,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閱讀疲勞,放松學生的心情,而且還可以達到閱讀的良好效果。當然,紙質版的閱讀書籍還是學生閱讀的主要途徑,它不僅對學生的眼睛好,而且還能夠帶給學生閱讀的快感,讓學生感受閱讀的良好氛圍。
例如,在教學中,我就會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可以接觸到的一切書籍,漸漸地學生不僅能博覽群書,而且還能從中找到自己喜歡閱讀的內容,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加深對閱讀的興趣。除此之外,我在班內開辟了小小圖書角,鼓勵學生可以把看到的好書拿到學校來與同伴進行交流閱讀與分享,這樣有效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除此之外,我還給學生推薦了很多聽書的電子書APP,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通過聽書來獲得信息,感受閱讀的樂趣。這樣,我充分地利用多種渠道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并讓學生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二、采用主題閱讀,分析同類文章主題
主題閱讀是根據文章的主題相似或同一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綜合性的閱讀教學。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比較講究課程的豐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趣味性,但是這種閱讀教學容易忽視學生的系統性思考。
例如,《古人談讀書》和《憶讀書》這兩篇課文從題目看來似乎并沒有太大的聯系,但是事實上這兩篇課文表達的都是對于書的推崇。在《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而且,通過思考:什么是心到、眼到、口到?等相關問題來對這節課的相關內容進行思考交流。之后,分別對“孔子”“朱熹”“曾國藩”三人對讀書的態度進行總結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端正學生的讀書態度,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在《憶讀書》中,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來表達其對讀書的感受,而且,這篇文章對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根據有活力的教學方式,可以根據教學方式的變化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系統的思考方式。所以,主題閱讀正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一種閱讀教學分支,所以,今后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對其進行靈活的運用。
三、加強小組合作,鍛煉自主閱讀能力
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經驗可知,恰當的教學形式不僅有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有助于學生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方面可知,小組合作教學可能是目前最適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式。在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拼中,不僅有競爭和比拼存在,也有同組之中的監督和勉勵,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逐步完成對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知,本文分為幾個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將學生進行分組,針對文章中“等父親”“父親回來后”分成兩個部分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說一說“我”不同時期的心情。之后,通過對教材文章內容的分析和了解之后,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懂得“父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而,強化學生對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從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以小組為單位的閱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對學生閱讀效率的提高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生命的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地思考與探索,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來積極地改善和創新閱讀教學,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58.
[2]于翠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