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浩 王鑫鑫
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應新課標的要求,在研究素質教育的教學大背景下,在教學中投入人文關懷,從傳統地單純地教授學生知識技藝,轉變為在國畫教學中提高教學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真正獲得素質教育。
一、趣味性對中國畫走進小學美術課堂的重要意義
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決定了趣味性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中國畫的文化內涵表達起來含蓄豐富,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領悟。僅從寫意水墨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內容就包羅萬象。寫意水墨講究用筆、用墨,注重筆觸的傳神寫照,講究用墨的濃淡意境,除此之外,寫意水墨更加注重畫面構圖的人文情懷,看似簡單的留白,實則是畫面整體構圖的精華所在,正如馬遠和夏圭所畫的山水,世人稱之為“馬一角,夏半邊”,獨特的構圖表達出他們心中的一股淡淡的哀愁與無可奈何的傷感之情。中國畫的的深厚文化內涵遠遠不止如此,要想中國畫得以發揚光大,就必須將中國畫的趣味性展現出來,融入到小學的美術課堂中去,否則,中國畫自身的深厚文化或將成為阻礙中國畫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小學五年級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較快的階段,同時也是向青春期過渡的重要階段,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都在快速發生著改變。特別在心理上的表現:其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相比,他們在對外界的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且能夠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延長。此時,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比較發達,對于比較抽象有趣的形象記憶比較深刻持久,對于嚴謹單調的形象往往會容易忘記。其二,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情緒波動較大,較長時間的課堂學習會使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產生疲憊感,有趣的課堂的環境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延長課堂注意力的時間,緩解學生的疲勞感。其三,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小學升初中的關鍵時期,很多老師在這一特殊時期,都會引導學生將學習的主要精力轉移到學習文化課上面來,并且有些學校還會針對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做出課程調整,也就是將除了文化課之外的美術、音樂、體育等科目的課程進行減少或者取代為文化課。學校里課程表上按照教學要求每周安排的兩節美術課,也是難以得到保證質量,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會下降。
二、創建趣味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課堂情趣
美術課標中不僅僅要求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它還要求學生能夠在廣泛的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這需要教師花費心思去分析教材和研究教學。
(一)國畫與詩詞的結合
國畫與詩詞的結合源遠流長,早在古代就已經很流行。其中,比較有名的題目叫“踏花歸去馬蹄香”,類似的題目還有“深山藏古寺”,“竹鎖橋邊賣酒家”,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更是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詩與畫的結合由來已久,針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選擇詩文的主題上要表現得積極向上,內容不能過于復雜難以理解,要以激發學生學習中國詩詞經典的興趣為主,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帶領學生解讀詩詞中的含義,體會詩文中表達的意象精神,并引導學生將其用國畫的形式描繪出來,完成一幅詩詞配畫。
(二)國畫與故事的結合
將中國畫與故事相結合,需要教師立足于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該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五年級學生的日常興趣點,故事情節不一定是要天馬行空,越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故事就越能夠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同時,還應該注意的是故事的畫面感,故事情節除了要生動之外,還要能夠讓學生比較形象地描繪出來,簡單來講就是故事情節要有可視性。另外,故事所包含的內容要盡量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范疇,不可將故事選得過難,以免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和繪畫難度。
在故事的題材選擇上,可以考慮從中國經典的故事、寓言中去尋找。比較好的故事題材有:《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龜兔賽跑》等。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創作,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影音視頻資料,讓學生對這些中國經典的故事形象產生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根據學生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去創作出新的故事形象。除了中國的故事題材,還可以為學生們準備國外的故事素材:《皇帝的新裝》、《匹諾曹》、《阿拉丁神燈》等。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從身邊日常的生活汲取創作的靈感,引導學生創作出小章節的連環畫作品,并鼓勵學生為畫作配上文字情節,讓學生的創作思維得到解放,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
(三)國畫與音樂的結合
將中國畫與音樂相結合是比較大膽的選擇,同時也是具有實驗性的教學方式。將中國畫與音樂結合的想法萌生于筆者小學階段的寫作課,當時筆者的語文老師給學生循環播放一首輕音樂,讓學生欣賞之后談談感想,并要求學生根據所聽到的、想象的寫一篇作文。這段經歷給了筆者深深地印象,當想起國畫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教學時,筆者的腦海里就跳出這段經歷。音樂的影響力不僅僅在音樂自身,還可以促使聽者在心里產生共鳴,并在腦海里浮現出想象的畫面。這種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方式,無疑是大膽的更是有趣的。然而,這種結合方式也有一個問題,那便是如何引導五年級的小學生接受這種創作方式,并且引導他們創作出一幅水墨畫。這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對所播放音樂的解讀,讓學生首先理解所聽到音樂的內容及其含義,其次引導學生創作出音樂中所描繪的形象。音樂的魅力在于由耳朵傳入大腦進而對聽覺產生共鳴,二國畫是經過眼睛傳入大腦進而對視覺產生共鳴,二者雖說使用的器官部位不同,但都能夠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這便是他們所能結合的原因。
中國畫博大精深,怎樣開展國畫教學,增添國畫教學中的趣味性,使中華民族的藝術發揚光大,后繼有人,還有待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并為之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作者一:姓名:王志浩,生于1993年5月,性別: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
作者二:姓名:王鑫鑫,生于1995年1月,性別:女,本科畢業,單位:湖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