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周志強 李卿功 劉柏橋 孫超
【摘要】:在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文化建設總目標的今天,提升文化自信,培養文化認同感是重要的思想基礎工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各種文化在這一進程中不斷碰撞交融,面對多元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當今中國大學生要肩負起中國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第一步,就是應當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研究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對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和認同,以及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化認知 社會實踐
一、文化自信的理論概述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人類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文化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之源和立足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前,中國正處于大踏步走向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文化自信既是理念核心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抱有自信,對當代中國現實發展道路抱有自信,對未來中國發展前景抱有自信。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剖析
大學生文化自信,就是面對多種文化的交流碰撞,大學生始終能保持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以客觀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以積極的行動創新傳統文化,堅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探索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習慣、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進一步推動大學生成為實現文化強國的中堅力量;有助于在大學生活和學習環境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感知氛圍,使大學文化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基本軟件;有助于提升國家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有助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1.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認同與實踐
首先,從心理上來說,大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度較高,并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到自豪和驕傲。在某項針對傳統文化的調查中顯示,有高達63.41%比例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理念能夠為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打造和諧社會文明起到積極作用的觀點持肯定態度。其次,當代大學生在思想上逐漸認同我國文化價值觀,尤其是核心價值觀和和諧理念。 在各種交互式媒體平臺上,針對國內外發生的事情大學生都能夠正確認識并發表積極言論。最后,當代大學生在行為上愿意參與文化實踐,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2.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偏離與失落
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經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很多大學生有否定自身已有文化價值觀的傾向,漸漸漠視或否定傳統文化,一味追崇西方外來文化,更有甚者不加思考和判別地接受和宣揚。針對所提到的這種偏離失落,具體在實際中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夠深刻,很多大學生推崇西方的實用主義,急功近利,從而對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傳統文化采取摒棄的態度;二是對當代主流文化視而不見,甚至對當代中國主流文化持有無理由懷疑和否定的態度,致使中國文化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斷層現象。
3. 大學生文化自信出現問題的原因
學者余英針對這一問題曾指出當代大學生面對中外文化體現出了“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惡傳統而不解中國傳統為何物”的思想困境。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對我國主流文化造成沖擊,導致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方面無法辨別好惡,不知該信仰什么;其次,中國教育政策偏重對理工科的資源分配,而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造成了當代大學生思想認識不夠深刻以及文化底蘊薄弱的現象;第三,中國社會正經歷一個由經濟相對落后到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過程,而文化建設的步伐尚且沒有邁大,從而使得不少大學生陷入思想困境導致文化自信感降低、日常道德行為的失范以及基本禮儀的喪失;第四,大量網絡不良信息的沖擊致使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偏移,從根基上削弱了高校的文化安全;最后,當前教育產業表現出功利化、技術化和實用主義的特點,導致了學校素質教育的弱化。
三、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
1.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習慣
雖然大學生能夠對中國文化在整體上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這種認知并不清晰也并不深刻,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深化與細化培育。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力抓手就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高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講座的開展
邀請文化大家進校園講課或者講演,是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在青年中宣傳中國文化的方式。但這種機會場次有限,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受眾面小,不能達到最大的宣傳鼓動效果。若不能夠增加場次,可讓學生電視臺等團體進行攝像或錄音,再將資料在學生平臺上進行分享,讓更多的學生參加觀摩與學習;也可組織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長的同學進行小規模、小范圍的演講,突出學校對這樣學生的推崇,用表率的力量規范學生對當代中國文化的正確認知。
2. 營造良好的文化感知氛圍
良好的文化感知氛圍有助于大學生構建健康的文化情感體系,促使他們從情感上認同中國文化,同時為文化自信的提升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
(1)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
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中注重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針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進行反思和總結。開設文化內容的相關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擺脫先入為主、主觀片面對待不同文化的認知習慣,采用客觀的態度和辯證的分析方法,合理評價和接納中外文化。以此,來逐步將大學生引導走出思想困境,不盲目追捧外來文化,不輕易摒棄傳統文化,從認知層面上牢牢樹立起文化認同感。
(2)增設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選修課
在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是中國傳統文明不斷傳承沿襲的靈魂和核心所在。它們具有歷久彌新的真理性和獨一無二的鮮明性,是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綱領性的存在,因而建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建立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3)活用學生團體
文化的傳播需要提醒、灌輸,引導學生團體不但要發出倡議,還要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傳送文化信息。
3.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
(1)加強網絡空間建設
當今信息化步伐的不斷加快,5G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增強互聯網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大學生是互聯網的重要使用者和網絡文化的傳播者。但是當前網絡文化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質量參差不齊,內容魚龍混雜,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活躍用戶極容易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缺乏自身的判斷力,片面解讀,盲目跟風。
(2)圖書館資源的利用
讀書是可以近距離接觸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圖書館在大學生活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很多學生面對如龐大的資源覺得無從下手或者難以甄選出真正值得品讀的經典。因此,大學的各個學院可以和圖書館多方面合作,定期推薦書單,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推送,開展讀書聯誼活動、季賽活動等,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與己息息相關。
4. 注重文化類社會實踐
(1)開展鄉土類文化實踐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華夏文明就是起源于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中,土地不僅孕育了數億中華兒女,更滋潤了千年傳統文化。鄉土文化不僅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更有巨大的實踐空間,把鄉土文化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有力結合起來,構建校園社會一體化的實踐平臺,將為樹立大學生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的助推力。學生通過這類實踐,能夠更好地挖掘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性和可操性,將其轉化為自覺投身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2)實踐成果的反饋
通過提交報告、進行面談等手段審核學生的實踐成果,并注重學生精神層面的吸收程度,以此引導學生提高學生文化自信程度。加強學生在參與實踐后的反饋工作,有助于學生回想實踐過程、總結實踐經驗,真正將文化體驗的精神實質融會貫通,規避學生因功利性目的參與社會實踐的不良心態。
【參考文獻】:
【1】 鄒廣文,王毅.文化自信的三重內涵[N].光明日報,2018年01月12日 (06)
【2】 王麗麗.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教育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 余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4】 姜麗.以文化自覺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2,1(17):27
項目名稱: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研究 項目編號:XGY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