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燕
【摘要】:剩余價值學說自誕生之日起,關于它的應用范圍在學術界一直有不一樣的觀點。從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背景及《資本論》等經典著作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剩余價值范疇不僅僅適用于資本主義,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只是兩者有所不同,例如剩余價值的歸屬問題、應用問題以及剝削問題等等。剩余價值在我國的當代發展中仍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強調了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作用;它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論來源,證實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推進共享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等。
【關鍵詞】:剩余價值 社會主義 商品交換 剝削 和諧社會
剩余價值究竟與社會性質有無絕對的關系,剩余價值是否只能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揮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否真的完全沒有剩余價值的存在,關于這些問題,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存在。那么要想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解答,不僅要從理論上,還要從實踐上進行深入地研究。
一、剩余價值范疇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
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大偉大發現之一,如果要正確深刻地認識剩余價值學說的科學內容,充分發揮剩余價值學說對當代的指導作用,必須要首先明確剩余價值的適用范疇。有部分學者認為,剩余價值學說就是資本主義的學說,只適用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狀況。事實上,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這一點可以從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背景以及《資本論》等經典著作的表述中得到解答。
第一,從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背景來說,他們二人生活在19世紀的資本主義國家,從世界范圍看,資本主義統統處于上升階段,社會主義還沒有出現。在對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根源做了深刻剖析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時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潮時期,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接替之后,商品經濟將不復存在。此時,商品、貨幣、交換關系、價值沒有了存在的土壤,更別提剩余價值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剩余價值,并作了支撐這一表述的解釋與說明,這已被千百年的實踐證明,并不深刻也不夠準確。但這些偏差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們生活的時期還沒有看到社會主義的雛形,只能夠憑空或者僅靠一些細枝末節來對社會主義社會做出猜測和假設。這些推測和假設沒有建立在實際的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必然會與事實有一定的出入。再加上由于認識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根本無法預料到20世紀會出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條件是什么、與普遍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區別在哪里、現實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狀況是怎樣等等問題,他們更不可能涉獵到。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建立前,沒有經歷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沒有經歷長時期的經濟積累過程,沒有形成像馬克思、恩格斯預想的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要的經濟條件,這是由中國錯綜復雜的國情所決定的,也是中國的“特色”所在。這些“不同尋?!弊⒍宋覀儾荒茉儆们叭说脑O想和標準來對中國的發展下定義,我們要做的,就是突破“權威”思想的禁錮,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事實為依據,以實踐為導向,重新界定剩余價值的范疇。
第二,《資本論》中的所有章節都是緊密圍繞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與剩余價值而展開的,在對原著的表述的分析中,可以找到剩余價值的適用范圍的理論依據。馬克思說,“重農學派正確地認為,一切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一切資本的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彼€說,“勞動產品只是在它們的交換中,才取得一種等同的價值對象性”。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剩余價值只與商品經濟有絕對的關系,與國家性質沒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只要有商品經濟存在,那么剩余價值也就一定會存在,這是它的除去反映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特殊屬性之外的一般屬性。我國屬于社會主義社會,商品經濟仍然存在且處于穩定持續地發展中,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剩余價值理論于我國一定是適用的。
二、社會主義條件下剩余價值存在特殊之處
毋庸置疑,兩種社會性質下的剩余價值是一定有區別的,這一區別主要體現在兩種社會制度下剩余價值的歸屬問題,即剩余價值用于什么方面,歸誰所有。
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點決定了生產資料或者社會資源是由全體人民共享的。作為非公有制經濟來說,它的經濟活動主體,宏觀主體如各種企業,微觀主體即雇傭勞動者的勞動性質沒有變,他們同樣是我國經濟的建設者,他們創造的財富不比公有制企業中的勞動者少,這些財富統統是貢獻給國家的,是真真切切為我國的建設服務,最終成果仍舊是要由全體人民共享的。而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剩余價值的背后反映的是大資本家對完全不占有生產資料的勞動人民的剝削,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這一點都是不會改變的。社會生產資料由少數人擁有,并非由全社會共享,勞苦大眾只得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只得接受大資本家們對他們殘酷的剝削,勞動的成果也不由自己掌握。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我國并非沒有剝削現象的存在,我們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成就,但在當前的國內環境下,剝削現象是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區里存在的。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發展走了歪路,與資本主義混淆不清。事實上,剝削在一定的時期內是可以激發社會各要素的活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推力,我國始終強調并穩步推進的就是在頂層設計和基礎措施上將剝削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引導其發揮正向作用,而不是任由發展。
三、剩余價值理論對當前發展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明確剩余價值的范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適用性、深刻認識到新的時代背景下剩余價值的新特征和新發展之后,我們就要充分地發揮剩余價值在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指導作用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中的助推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剩余價值理論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向前發展,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理論來源。首先,剩余價值理論一直強調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這兩大“法寶”指明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的關鍵所在,即要想國家富強經濟騰飛,就要始終將發展生產力放在首要位置,就要在科學技術方面下功夫。自1949年建國以來,發展生產力一直是每一代共產黨人心中堅持并且毫不動搖的第一要務,并且將其寫進了黨的基本路線??茖W技術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核心地位,基于此,我國始終強調科技創新,不能老“借用”或者“購買”其他國家的科技成果,不能總是在國際關系中處于被動地位。其次,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也充分與資本主義劃清了界限,其深層內涵的理論來源就是剩余價值理論,這決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第二,剩余價值理論證明了我國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及應用。在剩余價值的分配方面,雖然馬克思已經明確提出了分配方式,但我國還是在其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基本的經濟分配制度,這一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又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各方的活力,還表現了剩余價值規律,其存在既是科學的,也是合理的。我國基本分配制度的確立是建立在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的,我們要正確對待多種所有制經濟,正確對待其勞動形式、勞動性質以及雇傭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以此對應,“按勞分配”作為基石,我們更要重視多種分配方式,如按資本、知識、專利等多種要素參與分配,明確將其作為創造剩余價值的形式,大力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剩余價值理論應和了“共享發展”理念,推進五大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發展理念既要求社會要有更多的財富和成果可供人民共享,又要求切實保證全體人民來共享,決不能遺漏某些人群。關于這兩點,剩余價值理論中都作了明確的強調和說明。馬克思認為,憑借資本進行直接生產來產生大量的剩余價值,再通過資本積累將這些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來進行擴大再生產,進而產生比之前更多的剩余價值,歸根結底,利潤始終是大資本家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根據c+v+m的公式,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中,馬克思強調了兩大部類的比例關系,只有處理好兩個部類的關系問題,社會財富才會持續不斷地增加,才能為全體人民共享社會財富提供前提,同時這也為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外,馬克思代表的從來不是大資本家的利益,相反他一直為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的勞動人民發聲,他一直關注勞動人民的命運,為他們爭取權利。在共享發展理念中,我們同樣要將窮苦大眾放在前頭,保證他們能夠同等地享受社會財富,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才是共享發展理念的深層要求。
【參考文獻】:
【1】 高淑娟.關于剩余價值一般與特殊的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
【2】 朱妙寬.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新探[J]經濟評論,2004(05).
【3】 李楠.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與當代社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02).
【4】 余陶生.剩余價值理論及其在當代的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
【5】 楊紅.剩余價值理論在今天的現實意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