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力文
音色在鋼琴演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鋼琴學習中應該解決的首要技術問題。因為聲音就是素材本身,聲音越是悅耳動聽,對演奏者把握音色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而眾所周知,每一首音樂作品對音色的要求都不同,但孤立的講,無所謂正確和錯誤之分,但在音樂里,它必須同作品的內容和作品風格相適應。如舒伯特鋼琴作品的內容就和聲樂作品有很大的聯系。因此,彈奏舒伯特的作品就要注重歌唱性、抒情性等特點。李斯特的作品《梅菲斯特圓舞曲》,這首曲子描述的是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進入了一家鄉村酒館,里面正在進行婚禮,浮士德被一個美女迷住了,梅菲斯特就用一把小提琴演奏,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個魔鬼的琴聲中,婚禮變成了一群瘋子似的舞者的鬧劇。這首作品就需要演奏者善于運用渾厚、悠長的氣息,從而體現出注重形象塑造的音樂。
再如彈奏“印象派”作品所要求的聲音則完全是另外一種色彩,臂力的運用應非常謹慎,而且要反應非常靈敏,對于聲音的感覺應非常敏感,手指觸鍵也要非常的細膩。彈奏“印象派”作品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對踏板的運用,“印象派”作品將手指和踏板同時做功演奏出所需的充滿色彩變換的音色,這也是需要多加練習的。
離開了作品的內容和風格再來討論音色的變化就變得很荒謬了,也就不可能真正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因此,在鋼琴教學或演奏中要想真正解決音色問題,必須全面的提高演奏者本人的音樂素養,訓練鋼琴彈奏技術,通過反復實踐各種不同技巧和觸鍵方式找到一種適當的、符合作品要求的音色來。
鋼琴演奏法中非連音是非常重要的技法之一,也是每一個學習鋼琴的學者需要掌握的演奏法。非連音奏法是鋼琴彈奏中一切觸鍵法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重量彈奏法的體現,它的首要特點是:彈奏時,音與音之間并不連接,手指在觸鍵后保留所需時值的一半以上便可以離開琴鍵,與下一個音之間留出相當的間隙。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充分體會到把手臂重量落在指尖和肩膀、手臂放松的感覺,以建立重量彈奏的初步理念和感覺。重量彈奏法是鋼琴彈奏方法不斷科學化和技巧不斷發展的必然。
彈奏時應使手指在琴鍵上停留的時間長一些,不要過于短促,要注意動作的連貫性和旋律感,融入小臂的力量使聲音明亮、厚實、富有穿透力。例如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第三首的前奏曲BWV848,整首曲子都是要求用非連奏的彈法來演奏的,彈奏時。可用指尖的前端觸鍵,其下鍵速度要求要快,要有一定的顆粒性,就象一顆一顆穿在一起的珠子,清晰、明朗,毫不拖沓。
連音奏法也是鋼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奏法之一。連音奏法是音與音之間連續的、不間斷的依次發音。主要特征是音和音之間在彈奏動作和音響效果上都是完全連接的,即每次彈完一個音后手指保留在琴鍵上使音響得以延續至下一個音的彈奏動作發生時才放開前一個音,這樣就可以在鋼琴這個擊弦樂器上產生類似弓弦樂器才有的連貫的具有歌唱性的長樂句。彈奏時要感覺到先后發響的音連綿不斷,仿佛后一個音是從前一個音生長出來的,體現音與音更替的不間斷性。
鋼琴演奏中的連音,從聲音效果到觸鍵方式與非連奏恰好相反,它對手指的觸鍵方式的要求不是爆發性的快擊揮動,而是規律的緩慢觸摸,如:
(1)、改變手指的觸鍵部位,以柔軟的指面肉墊部位觸鍵。這種奏法可以使聲音十分柔和細膩,沒有明顯的“音頭”。如李斯特的《森林的呼嘯》的引子部分,該段表現的是森林清晨的寧靜和柔和,因此要求用指腹觸鍵。由于觸琴鍵面積大,故聲音柔和。在旋律進行中,右手手指要盡量貼鍵,以手指的第一關節為動作主體,在手指向前或向后的水平動作中琴鍵不知不覺地下到底,發出極輕柔,卻仍然具有集中凝煉的穿透力的柔美音色。左手則氣息寬廣,是音樂的主題部分,手指貼鍵,三關節發力使力量沉至指尖,發出舒展而流暢猶如大提琴般醇厚又優美的旋律。伴隨著為了突顯色調的柔和、創造朦朧的背景以象征大自然現象而運用的右手的六連音輕柔的律動,一連串下行進行表現大自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音樂中似有威風吹動樹葉的沙沙聲及人的喃喃耳語聲。
(2)、改變觸鍵速度。緩慢的觸鍵是創造柔和歌唱性連奏聲音的關鍵要素。觸鍵速度快慢與聲音力度強弱成正比:觸鍵速度又影響著聲音的音質,決定聲音的明暗,剛柔、顆粒性與連貫柔和性等。觸鍵的速度與彈奏力度有關。音色需要彈得明亮、有力些,力度就要用的大一些,用力部位會產生相應變化,觸鍵速度也應該更快。因為觸鍵速度快,鋼琴的榔頭擊弦時間極短,琴弦的基音振幅較大,同時所產生的泛音也會多起來,總的音色就很明亮。
影響鋼琴音色的主要因素很多種,演奏法是其中的一種。我從多年學琴的經驗出發,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從彈奏鋼琴時用不同演奏法的方式來簡單的收集、歸納了這些問題,為我在今后能更系統規范的彈奏鋼琴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