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瓊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實現家校互動,很多學校都開始改變傳統的家校互動的模式,利用互聯網實現家校之間的進一步聯系。借用互聯網形成家校互助的平臺,實現家長和校方的進一步的溝通,有利于學校和家長雙方更好的管理孩子,促進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語文;家校互動;策略
老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更加要注重和家長的互動,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比較差,一些需要背誦和默寫的學習任務,僅通過學校的學習時間來掌握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們的監督和幫助。通過互聯網,實現家校互助能夠更好的讓家長協助老師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為了更好的發揮互聯網在家校互動中的作用,本論文對基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家校互動策略做出了研究。
1 基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家校互動的含義
傳統的教育的構成一般是由各任課老師對一個或者幾個班級進行教學,學生們在教室里面進行學習。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們上網的次數變的更加的頻繁。學生們可以在學校官網上下載作業,在各種討論組里面討論問題,在網上的資源庫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種資料。通過互聯網,學生們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之間的交流,學生們的學習的場所不再只拘泥于教師,學生學習知識的來源也不止是老師的講授。通過互聯網,學生們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密切,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也變得更加多樣,能夠進一步的促進家長和老師的合作,更好的進行對學生們的管理。
2 基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家校互動策略
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的快捷,利用各種交流的軟件和平臺,學生家長和老師能夠進行更加積極的交流,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表現的情況,進而對孩子進行督促。家校互動通過互聯網,能夠讓老師和家長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根據學生們的不同的情況來對學生們的進行中進行正確的引導。
2.1 建立班級微信群
隨著交流軟件的流行,很多家長的主要交流的軟件就是微信。學校可以利用微信,讓班主任建立班級學生家長的交流群。通過在微信群的交流,能夠進一步的拉近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方式,讓家長能夠通過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微信交流群,老師可以把布置給學生們的學習任務也發布到家長手上,這樣能讓家長監督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比如,當老師讓學生課下的時候把課本上的兩首古詩背過,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玩心大,老師布置的背誦任務不能夠獨立完成,通過微信群,老師可以為家長們說明學習任務,讓家長督促學生完成古詩的記憶。
2.2 建立班級微博號
學校為了讓家長更好的了解學生們在班級的最新動態, 可以讓每一個班級都設立一個微博號,有班主任進行管理,進行微博內容的時事更新。班主任可以把班級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寫到微博中,讓家長們進行查看。家長們也可以在班主任發布的相關動態下進行留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班主任還可以在微博上發布一些班級學生們的照片和視頻,為學生們的成長在微博上留下印記。有的學生家長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去學校的次數少,也沒有機會看到孩子的在學校學習的樣子,通過班級微博號,這些家長不僅能夠有機會看到孩子不同的樣子,還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同時,學生們也能觀看老師和家長的互動,從中獲得自信,讓學生們感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們的關愛,更加努力的學習。通過微博。老師在一些班級大事的決策上也能充分尊重各位家長的意見,實行投票,幫班主任出謀劃策,減輕班主任工作時的壓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2.3 利用電子郵件或者手機信息拉近家校距離
除了微信群和微博號的創立,學校還可以利用電子郵件與家長進行溝通。以上兩種方法的溝通主體主要是家長和班主任,為了讓家長感到學校對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學校還要利用電子郵件和手機信息來和家長們進行溝通。微信和微博畢竟是公眾平臺,這對于一些注重自己和學生隱私的家長來說是很不方便的,通過電子郵件和手機信息和家長進行溝通,能夠很好的保護學生家庭的隱私。同時,在一些重大節日的時候,利用電子郵件和手機信息發送祝福信息對于提升學校的整體形象也積極的作用,無論是家長和老師都能感受到來自學校的祝福和關愛。同時,家長也能更好的了解學校的相關活動和相關政策,增強家長對學校的信心和好感。
3 結語
總而言之,為了實現更好的實現家校互動,老師要充分利用好微信群和微博,讓家長能夠更加的了解學生們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學校也要通過電子郵件和手機信息,在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日子向家長發送相關信息,進一步拉近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們能夠在老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健康的成長,努力學習,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耀鋒.家校互動教育,家長應該這樣做[J].華夏教師,2016(08).
[2] 鄭明祥.利用人人通促進家校互動的實踐[J].教育信息技術,2016(05).
[3] 蔡慶華.怎樣有效地讓農村學生遠離網絡危害[J].教育教學論壇,2010(26).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棉花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