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萍
摘要: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協助小學生在獨立研究和協作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數學基礎技能、數學方法,收獲到良好的活動體會。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實踐活動,研究了幾點開展活動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開展策略;實踐活動
一般大家所講的數學實踐活動就是講,在教師教育指導中,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利用已學數學基礎內容處理生活里產生的問題,學生之間的合作溝通,受到正面的數學情感體會,進而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但一般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以及開展實踐活動不應該要限制在課堂中。為此,小學數學老師要怎么發揮數學實踐活動的效果,來增強學生學習數學能力呢?在本文中教師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研究了幾點教學策略。
1 讓實踐活動發散學生的思維
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互動一起進步的過程,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觀察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營造具體有趣的教學情節,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活動進行探究,通過活動,掌握到相應的數學內容和能力,可以簡單的從數學方面去了解事物、研究問題,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所以我們能夠看出實踐活動的開展十分重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在課堂中根據問題進入到實踐活動,而且腦與手之間是成正比的,可以很好的運轉思維思考。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中,能夠促進思維,激發學生不同感官進入到活動中。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認識11-20各數”時,為學生準備好卡片、小木棍等工具,讓學生自己實踐操作了解到數的概念,掌握到相應的數學內容,這是屬于操作型實踐活動。又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對學生設計以下問題,你能用七巧板中的3塊板拼成一個三角形呢?4塊呢?5塊呢?那你們可以用七塊板拼出長方形嗎?那平行四邊形呢?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拼接等實踐操作,將不同的物體形狀特點進行分類,整理出七巧板的區別和關系,使學生可以借助七巧板拼接出不同圖形,進而扎實學生幾何圖形的學習基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過程中,通過不同感官學習到數學內容,不但有利于讓學生有效的形成知識,還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學生形成學習態度有著關鍵的作用。
2 讓校園實踐活動變成學生應用知識的平臺
教師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不應該只在課堂中,有些實踐活動在課堂中開展沒有辦法收獲到教學效果,就要具備很大的區域,所以教師能夠考慮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擴展到校園中,讓學生感受到豐富的校園實踐活動,如調查問卷、測量等等活動。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千米和噸”時,能夠安排學生上操場中親自感受一米有多少距離,然后根據每步認識到100米有多遠,進而能夠了解到操場一圈是多少米,一千米在操場中需要幾圈,進而體會到一千米的距離,然后再采用測量證明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校園氛圍中親身體會,收獲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牢牢掌握相應內容。
教師還可以開展調查實踐活動,在講解“統計表”相關內容時,讓學生調查學校開展的文藝活動中的參與人數、贏得比賽人數等等數據,通過調查分析時,來研究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對學校提議有效的措施,進而培養學生實踐操作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不斷的挖掘校園資源,舉辦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進入社會生活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素養。
3 使校外實踐活動變成發展學生能力的場所
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實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數學內容,將數學和生活相結合,應用數學內容處理生活問題是數學教育目標。為此,教師要借助社會材料,使學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注重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到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了解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學習信心。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能夠開展測量實踐活動,學生在課堂學習知識后,可以安排學生測量算出自家客廳(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操作,具體的了解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方法。通過教師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加深知識的記憶,進而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開展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受到情感體驗,慢慢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通過獨立研究、協作溝通的過程中,學習到數學內容,積極的發現和解答問題。為此,教師要采用多樣資源結合數學知識,營造有趣的實踐活動,才可以使學生高效的掌握到相應的數學內容,通過合作溝通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可以利用已學內容處理生活問題。教師要不斷的改變傳統教育方式,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變成探究者,對學生未來學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秀翠.讓數學學習變得更有趣——小學低段踐行式活動課程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8(32).
[2] 馬宇.怎樣讓書包變輕——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的開發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師,2017(04).
[3] 梁健霞,丁艷安.構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大課程的實踐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