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林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極其重視。因為其既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在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教學中數量關系的應用是一大難題,且該方面的教學沒有實施到位。因此,本文將對該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數量關系;探討研究
一、解決問題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復雜難懂的科目,它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只根據經驗解題,更需要動腦思考、花費時間鉆研最終才能將它解決。在目前數學教學中,應用題主要分為兩類,即簡單題與復雜題。簡單題是根據課本所給出的模板、公式、性質就能將其解答出來的,不需要花費時間去研究,也不用深思。只要學生多運用幾次就可以將其掌握。而復雜題沒有固定的解題思路以及模板,它在解答時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思考、研究,但是若沒有解題思路,他們照樣無從下手。因此,在解決復雜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當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時,其在遇到復雜題時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研究實際案例
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自身實踐才能檢驗出事物的真理。為了更好地理解真理就需要學生進行實踐。為了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實踐在教學中的應用并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可以列舉有關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案例,教師也可以通過實際案例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今在國外,很多國家采用這種方式來減輕教師教學壓力的同時,也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目前,新加坡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了規定,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數量關系的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案。其中讓學生對學習進行規劃,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養成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樣這種習慣會伴隨其一生,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國內對解決問題的應用和意義也進行了說明,并探討了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相結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
三、培養思維能力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表述,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很好地將抽象的關系轉換為具體的數量關系,最終解決問題。在數量關系中,理清思路的最直觀方式是繪制線段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再引導學生進行線段圖的繪制,經過長期的鍛煉,學生可以熟練運用線段圖來進行梳理問題,將問題更加直觀地進行表現并解決。
學生有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后,就能夠自主梳理問題當中的數量關系。但這種教學思維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初級階段,教師需要對明確數量關系方面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和梳理信息,幫助學生明確數量關系。學生可以通過數量關系式的轉化,對數量關系進行充分理解。
四、結語
數學在實際生活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學好數學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至關重要的階段。教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需要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新型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可以合理運用數量關系,明確數量關系,并學會借助有效手段對問題進行梳理并解決問題,最終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張艷紅.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6.
[2]冷曉慧.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