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燕
摘要:在閱讀和實踐中不斷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語文教學工作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一是讓興趣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動力;二是在朗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三是用訓練來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四是在質疑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五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的能力。
關鍵詞:興趣;語言;朗讀;思維;實踐
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本文以教學《遲到》一文的課后反思為例,撰文如下。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正處于閱讀的起步階段,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就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閱讀的主動性;有了閱讀興趣,才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閱讀滿足。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影響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誘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學而有所趣,學而有所樂。例如,教學《遲到》一文,在充分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后,我變相告訴學生這篇文章只是《爸爸的花兒落了》的節選,引導學生想要知道林海音小時候更多有趣的故事,就去拜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如此拋磚引玉,不僅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而且延伸了課堂。
二、誦讀體味語言文字的優美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課文朗讀的重視,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相關畫面進行聯想,從而更好地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比如,在學習《遲到》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三次進行課文朗讀。第一次朗讀時,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內容進行感知;第二次朗讀時,引導學生理解爸爸對海音的嚴格與慈愛;第三次朗讀時,可以進行課文跳讀,引導學生理解爸爸對海音成長的影響。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多次朗讀來幫助其深入地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情感與內心世界,體悟課文所表現出來的情意,幫助學生形成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與體悟。
三、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程的一項基本特點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強化對學生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視。
1.理解字、詞、句。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即學生能夠通過上下文的連接來理解詞語的含義,對文中關鍵詞句的作用、對情感表達的影響等進行體會與理解。同時,語文教學還需要引導學生能夠通過詞典、字典及生活積累等對生詞的含義進行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多揣摩、咀嚼、掂量、推敲語言文字,從而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教學《遲到》一課時,課文開頭的中心句“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這句話怎么理解呢?我讓學生聯系了文章的重點段落,找出描寫父親對“我”很嚴和很疼的關鍵詞,借助“掄”“狼狽”“鼓起的鞭痕”等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如何打得狠、管得嚴、愛得深。
2.訓練說話。為學生提供真實的交際空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設計口語教學內容及方案,確保口語教學內容具有層次感,盡可能地在課堂中引入表演、角色扮演、游戲等內容,豐富課堂內容及形式,為學生創設良好、有趣的學習環境。如:講故事、演講、表演課本劇等形式。在教學《遲到》一課結尾時,我讓學生把思緒拉回到那個下雨的早晨,任選一個情景,對父親當時的心理情況進行補白,如:當父親想到海音未吃早餐時,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呢?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并表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父親嚴中有愛。
(三)訓練寫話
小學生年齡較小,其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且孩子普遍具有愛玩、愛動的天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合理地設置教學方式,并開展適合的活動或布置合適的作業,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在活動中讓他們逐漸養成多觀察、勤動腦的好習慣。及時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表達、敢于表達。如《遲到》一文中,對于海音來說,父愛是在她犯錯時真心的提醒和嚴厲的責罰;父愛是對她關切的眼神和無聲的叮嚀;理解這些內容之后,我讓學生進行句式訓練:父愛是什么。學生對父愛已有了一定的感受,基本上都能寫出自己對父愛的理解。
四、培養學生質疑的思維能力
新課標要求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經常性的質疑問難對于學生智慧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幫助,同時能夠幫助學生轉變角色,從原來的被動學習逐漸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轉變。故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大膽質疑。在教學《遲到》時,我引導學生質疑:“父親該不該打海音?”讓學生帶著問題個性化深入閱讀文本。在質疑中學有所問,問有所思,思有所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
五、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實踐性較強,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強化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并且需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畫面。走進生活,便能與文本離得更近。如,教學《遲到》,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同學們被爸爸打過嗎?為什么?打得怎樣?當時的心情如何?讓學生參與自省和反思,角色換位,體會海音的難過,反思自己的過錯,學會正確對待錯誤。通過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學習《遲到》一課時,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扎進生活中,真正地感受、體悟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與意義。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在閱讀教學中得到真實的提高。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佟秀艷.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J],學周刊,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