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小玲
摘 要:小學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要求班主任踐行“以愛為源、春風化雨”的原則,積極做好班級管理工作。對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小學班級管理的措施,以期提高管理方式的科學性,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彰顯班級管理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自我管理;創新管理
1 前言
小學生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班級影響。而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存在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要想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綜合發展,班主任應該重視班級管理工作,積極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健全其人格、思維與能力,為小學生未來的長久發展奠定基礎。為此,班主任應該以“愛”為切入點,提高班級管理的科學性。
2 班主任應以愛心親近學生
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愛”是班主任優化管理方式的主要“工具”,更是提高管理質量的重要“途徑”。在“以愛為源、春風化雨”的基礎上,班主任應該運用“愛”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在溫暖陽光的沐浴下健康生長。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課上班主任與學生共同交流、探究,課下則與學生一起參加游戲。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懷,強化對班主任的信任、尊重。如果某一天學生發現班主任的臉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將會主動上前詢問、關心。此種用愛心親近學生的管理方式,能夠有效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1]。
3 尊重學生地位實現自我管理
3.1 選擇班級干部
以往的班級管理中,雖然班主任同樣重視班干部的作用,但是選擇班干部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響班級管理的效果。針對這一現象,班主任可以對選擇班干部的方式進行創新,即運用輪流制的方式選擇班干部。基于此,能夠為更多學生提供機會,使其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促使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輪流制的過程中,必須細化選擇班干部的標準,如果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成為班干部,將會失去選擇的效果,不利于強化管理工作的質量。對此,可以設置以下班干部選擇標準,如端正的學習態度、熱情的集體服務行動、愛憎分明、堅持原則、以身作則等。
3.2 設立班級干部
以輪流制為基礎的學生自我管理模式,要求班主任對干部崗位進行合理的設置。實際上,為了可以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的工作中,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班主任可以在班長、副班長、紀律委員、學習委員等傳統的班干部之外,設置一些新型的干部職位,如某一學科的組長、小圖書管理員、值日組長、小小領讀員、領操員等。同時,班主任可以為學生提供班級干部自我選擇的空間,調動其管理工作的自主性,從而讓所有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在這一前提下,可以有效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性,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班級生活,并不斷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踐行“以愛為源、春風化雨”班級管理的原則。
3.3 重視班主任導崗
在構建班級內部班干部隊伍以后,班主任應該定期對班干部進行思想引導、教育。基于此,能夠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服務意識,積極承擔起班級管理的責任、義務,主動處理好與其他同學之間的關系。同時,如果班主任發現班干部出現自滿、自負等不健康的心理現象,班主任必須及時對其進行糾正,使其能夠有效克服自身的問題。對于班干部能夠自主完成的工作,班主任應該主動放手,為其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避免出現代辦、包辦的現象。如果班干部在管理中遇到困難,班主任可以給予幫助、指導。例如:在元旦聯歡會的活動中,班主任可以交由班干部對活動內容、時間等進行設計與編排,引導其掌握管理、辦事的本領。
4 以身作則樹立可親形象
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并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因此,班主任必須樹立一個可親的形象,踐行以身作則的原則實現班級管理的目的。基于對小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所喜歡的教師均具有公正、民主、愛心、好學等良好的品質。為了在班級管理中落實平等的原則,強化小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心目中的三好學生、魅力之星、文明禮儀之星、小組長、班干部等。基于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彰顯管理工作的民主性,進而構建一個和諧的班級氛圍。同時,班主任是學生成長與學習的鏡子,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心靈的凈化、個性的養成還是人格的生化,均與班主任的言行存在緊密關系。由此能夠發現,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以身作則是十分重要的,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長此以往,甚至可以將傳統有形的班級管理形式化為無形,強化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5 豐富活動創新管理方式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諸多小學生順應時代的發展,形成了具有創造性、積極性的思想,但同時也出現了多方面的缺點。例如:小學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存在較強的自我意識等。面對這樣的現象,班主任在推進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創新傳統的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優勢,使其在學習、管理期間主動彌補自身的不足。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價值觀、態度、情感都能夠得到升華,并對多方面的能力進行鍛煉。因此,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設置一些有利于學生成長的項目,如體育活動、書法比賽、詩歌朗誦、故事會等。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創新班級管理的形式[2]。
6 協調各方關系提升層次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義務、責任。如果僅僅依靠學校一方,并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應該主動協調好學校、家庭、社區的關系。實現對小學生的共同管理、教育,相互彌補各自的不足。例如:班主任在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可以定期舉辦家長會活動。在會議中,可以與家長分析小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管理方式,同時鼓勵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經”。在這一基礎上,可以在諸多家長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彰顯班主任的橋梁作用,深化班級管理的效果。
7 張弛有度實現量情轉化
處罰是班主任實現班級班級管理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學生沒有明顯進步、自制力較弱的其情況下,班主任常常出現說服教育失效的思想。此時,便于依據既定的校規、班規等制度內容,實現對小學生的處罰,目的是規范其不良思想、行為。實際上,處罰屬于一種強制性的班級管理方式,如果經常使用不僅會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還會失去處罰管理的效果。為了避免因為處罰而產生不良的現象,班主任可以在處罰學生之后,找一個機會給予其適當的關心、轉移其注意力,增強學生內心的平衡性。這樣做的目的能夠防止學生產生班級管理是不近人情的思想。另外,班主任還應該對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此時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或者通過其他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在掌握原因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提高班級管理的針對性。同時,班主任不能忽視班級中的后進生,給予其更多的關愛,鼓勵班干部成立幫扶小組,協助自己開展管理工作,規避學生掉隊的現象。基于此,可以充分發揮班主任、班干部的作用,并在班級中形成和諧的氛圍,增強小學生的凝聚力。在這一背景下,可以為班級管理的后續工作提供便利,逐漸形成良性循環,構建具有朝氣、活力的班集體。
8 結語
綜上所述,“以愛為源、春風化雨”是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的主要原則,必須全面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在這一基礎上,有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彰顯了其主體地位。同時,由于創新了傳統的管理方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便于班主任協調好各方的關系,增強班級管理的有效性,推動小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虎.淺談如何在多媒體的幫助下開展小學班級管理工作[J].學周刊,2019(14):175.
[2] 徐煥蘭.跟時代步伐 育時代新人——談農村小學的班級有效管理途徑[J].中國農村教育,2019(0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