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龍
摘要:高等院校學報是一種知識型產品,不僅具有具體性屬性,同時還具有抽象性屬性,因此高等院校學報質量控制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質量控制是確保高等院校學報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質量控制需要高等院校學報編輯、作者、審稿人員以及讀者共同參與完成,并且貫穿于高等院校學報發展的全過程中.筆者針對影響高等院校學報質量的因素以及學報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探究與分析,并提出了加強高等院校學報質量控制的有效途徑,希望有助于高等院校學報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等院校;學報;質量控制;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05-0142-03
高等院校學報的質量是其發展的主要生命線,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學術的影響力.因此,高等院校學報應該注重加強質量的控制,努力提高學報的質量,這也是出版體制改革下,高等院校學報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更加是互聯網時代高等院校學報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影響高等院校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來自多個方面,高等院校學報應該針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探尋高等院校學報質量控制的有效途徑.
1 影響高等院校學報質量的主要因素
1.1 缺乏明確的辦刊方針,辦刊模式較為單一
無論是高等院校學報還是其他期刊均是為其宗旨所服務,包括學報的辦刊定位、呈現自身特色的方法、欄目的設置等.然而部分高等院校學報并沒有針對這些內容提出明確的要求,缺乏明確的辦刊方針.這部分高等院校學報通常根據稿件來進行欄目的設置和辦刊.作為高等院校學報的編輯,未對作者群體和讀者群體進行全面的了解,這種缺乏計劃性的盲目編輯工作,必然會影響到學報的質量和特色的呈現.對于高等院校學報來說,每一個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均有所不同,因此,學報的定位也均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辦刊的模式應該具有著多樣化的特點.千刊一面的辦刊模式并不適用于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教育職能的發揮.高等院校學報的主要職能不僅包括傳承和積累學術,同時還包括思想的創造和構建,這也是高等院校學報在進行質量控制時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1.2 缺乏對信息積累的重視,情報資料意識淡薄
從某種角度來看,高等院校學報編輯工作通常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篩選以及信息傳播等,而編輯工作必須具有的一個重要要素就是信息積累.然而,編輯工作量較大,大部分編輯通常將精力放在了審稿和改稿上,閉門造車的辦刊模式必然會致使高等院校學報質量的降低.還有一部分編輯情報資料意識淡薄,主要體現為:缺乏對稿件所呈現的科研動態的了解,又不愿意花費精力積極地參加本校內組織的科研活動,同時還不肯花費時間進行社會調查.致使其很難準確地把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更加難以辨別稿件的內容和論證是否新穎和有效.甚至還有部分編輯忽略了對文獻資料的核對,這將嚴重影響學報的質量,甚至影響學報學術的學術形象.
1.3 學報發稿量加大,文章差錯率提高
文章的差錯率是評價高等院校學報質量的一個主要標尺.近些年,高等院校學報的發稿量不斷加大,文章的差錯率也隨之不斷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需求不斷增加,包括職稱的評定、崗位的評定、獎金的評定以及職位的提升等.這些均對個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求.作者必須高效率地出成果.另外一個原因在于作者需求的急劇增加,高等院校學報盲目性地增加板塊和欄目,造成了虛假繁榮的現象.這種現象必然會造成高等院校學報陷入惡性循環中,作者不愿意花費時間認真檢查自己的研究成果,而高等院校學報部分編輯通常采用通讀方式對文章進行粗略的校對和改正,僅僅確保了其內容上不出現大的差錯,并未針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這些都將會致使高等院校學報質量降低[1].
2 高等院校學報面臨的困境
2.1 辦刊理念功利化
高等院校學報的辦刊理念應該是將學術作為本位,其首要任務就是對具有較高質量的學術成果進行傳播,以此促進學術交流[2].高等院校學報應該在提高社會效益的同時,注重提高學報的質量,通過質量的提高促進高等院校學報的發展.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一小部分的高等院校學報為了提高經濟效益,而不惜損害學報的社會效益,稿件的學術質量大大降低.這部分高等院校通常以高額的費用出讓版面,以此提升經濟效益,這就致使高等院校學報的學術性降低,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嚴重失衡.這部分高等院校學報辦刊理念的功利化,致使其面臨著社會效益降低的困境.
2.2 缺乏合理的生態位
現階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學報面臨著結構布局的困境.尤其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等院校學報的生存空間明顯受到擠壓而變小.部分高等院校學報未全面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宏觀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在生態環境中的微觀位置是否具有合理性.從而致使這部分高等院校學報辦刊定位缺乏準確性,未能夠充分地呈現自身的特色,并且缺乏明確的目標讀者群體.
3 加強高等院校學報質量控制的有效途徑
3.1 樹立正確的質量控制理念
首先,高等院校學報發展的重要核心在于提高學報的整體質量,質量控制對學報的發展具有不可小覷的重要意義[3].學報的質量主要包括:學術質量、發行質量、編輯質量.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控制學報質量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加強對這些有形的可見的東西進行質量控制,而忽視了無形的服務質量,而服務質量充分地反映著高等院校編輯部的工作作風和態度.例如:編輯部審稿的高效性、切中要害的修改意見、禮貌退稿,不降低作者投稿積極性、尊重并保護作者的權利等.這些均是編輯部應該樹立的服務意識,并應該將這些服務意識貫穿到學報發展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以此有效地提高學報的質量.其次,質量控制是高等院校學報競爭的要求.以往,高等院校學報僅僅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稿件的編輯和出版,對學報的經營和發展不夠重視.而在現如今的市場經濟時代,高等院校學報同其他期刊一樣,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學報必須對自身的經營和發展引起高度的重視.高等院校學報不僅僅面臨著國內同類型期刊的競爭,同時還面臨著來自國外同類型期刊的競爭.而質量控制是增強高等院校學報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高等院校學報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質量,才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以此贏得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較為優勢的位置,從而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高等院校應該樹立起正確的質量控制理念,增強學報的競爭力.
3.2 堅持辦刊原則,嚴格把控政治質量
高等院校學報應該將政治質量的控制放在學報質量控制的首要位置,這不僅僅是學報應該堅持的辦刊原則,同時還是學報生產與發展的重要前提[4].一旦高等院校學報在政治方面出現任何的差錯,編輯均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編輯必須嚴格把控政治質量,在進行審稿的過程中嚴格把關.嚴格遵守我國法律法規,嚴厲打擊我國法律法規所禁止刊載的文章內容,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正確的宣傳黨的政策和方針,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政治方向,正確發揮自身輿論導向的作用.嚴格把控政治質量,堅持政治質量標準,并非是緊跟形勢,盲目地刊載時事性文章.高等院校學報的辦刊宗旨應該與政治類相區別,不可以過于追求表面形勢上的國際化,而忽視了自身應該具有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從而與辦刊宗旨相偏離.高等院校學報應該以實際情況為切入點,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承擔起自身的文化職責,并無愧于自身的文化職責.
3.3 注重提高編輯素養,嚴格把控學術質量
學術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等院校學報的生命[5].高等院校學報是學術交流的重要陣地之一,因此,學術性是高等院校學報必須具有的一項基本屬性.學術質量是衡量高等院校學報質量的核心標準.所有的高等院校學報均是由大量的理論性文章構成的,因此,每一篇文章的學術質量均與學報的質量具有密切的關系.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科學研究也在隨之不斷的創新發展,那些老套毫無創新的文章將大大降低學報的整體學術性.因此,高等院校學報編輯應該在審稿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把控學術質量,按照學術價值對稿件進行取舍.這就對編輯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不僅僅需要在處理文章時能夠明辨稿件思想的是非性,并且能夠將思路較為模糊、邏輯較不清晰的文章進行梳理,并能夠將其加工成為內容充實、思想周密的學術性文章.一個不具有嚴謹思維的編輯將很容易在編輯工作中出現差錯,因此,作為編輯應該注重提高自身的編輯素養,并形成嚴謹的思維.當然,形成嚴謹的思維并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逐漸地形成.編輯在日常的審稿中,應該以問題批判、觀點批判的思維方式進行審稿,判斷文章的思路是否與學術傳統偏離,嚴格把控學術質量.從某種角度看,編輯的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等院校學報的質量.
3.4 構建完善的編輯制度體系
為了有效地提高高等院校學報的質量和穩定性,確保其能夠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積極地構建完善的編輯制度體系.首先,構建健全的稿件登記審核制度,認真登記和審核來稿,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稿件電子檔案.這樣更加便于對來稿的篩選、分類、審核、歸檔以及稿酬核算等,并且這也是控制學報質量的重要基礎.其次,構建完善的稿件審核制度.在對稿件進行審核時,通常需要經過三個層次.一審,由編輯委員會進行審核.主要針對文章的價值、論點、語言表達以及政治導向等問題進行審核,并提出相應意見,對稿件是否可以被采用進行初步的確定.二審,由副主編進行審核.針對稿件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推敲與潤色,并決定稿件能否被采用.三審,由主編進行審核.針對稿件的整體內容和質量的高度最終確定稿件是否被采用.通過層層的把關,嚴格控制高等院校學報的質量.最后,構建完善的稿件校對制度.針對已經確定采用的稿件,在正式印刷前,應該對其進行認真的校對.一校,由責任校對員負責.按照不同的專業類型將打印稿件分發給對應的校對員進行校對.二校,由責任編輯負責校對.針對稿件的內容、體例、排版、文字等進行全面校對.三校,由主編負責校對,嚴格把控高等院校學報質量的最后一關,對稿件進行重點校對.完善編輯制度體系,有助于確保高等院校學報的質量.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學報的質量關乎于其生存與發展,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高等院校學報更加應該對學報的質量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高等院校學報來說,影響其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缺乏明確的辦刊方針、辦刊模式較為單一,缺乏對信息積累的重視、情報資料意識淡薄,學報發稿量加大、文章差錯率提高.并且高等院校學報面臨著辦刊理念功利化,缺乏合理的生態位的困境,因此高等院校學報應該針對影響其質量的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走出質量困境,嚴格控制學報的政治質量和學術質量,以此強化學報的競爭力,促進學報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紅萍,吳中江,陸明燕.民辦高校學報學術質量評價及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05):66-71.
〔2〕黃立壯.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學報質量提升評價指標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8,33(10):22-28.
〔3〕王中男.在“編校合一”運作中如何保證編校質量:高校學報的視角[J].科技期刊發展與導向,2018(00):188-192.
〔4〕舒易紅.湖南高校學報校對質量問題及對策——基于2017年上半年《報刊審讀與管理》的分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2):135-142.
〔5〕喬蕓.服務師生,提升質量,踐行學報在科技創新中的使命——以內蒙古地區高校學報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0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