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

“練習密度”概念要比“運動密度”更清晰準確。因為“練習”可以清晰地區分“沒在練習”,也可用練習次數和組數來表示,比較容易判斷和計算;而“運動”則是身體活動狀態,不易判斷“在運動”和“不在運動”的區別,難用次數來計算。
當下,在運動安全、體育教學基本條件不足、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等多重問題的困擾下,各地的“體育放羊課”大量存在,出現了所謂的“三無七不”(無強度、無難度、無對抗,不出汗、不臟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傷、不長跑)體育課,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以制止和糾正。近期,“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提出“每一節課的運動密度應該在75%左右,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的“理論”,受到廣大體育教師和研究者質疑。這其中出現了怎樣的問題?我們應如何更加科學地控制運動負荷以保障體育課身體鍛煉的實效性呢?
對“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運動負荷理論的質疑
對“運動密度”概念的質疑?!澳J健笔状翁岢隽恕斑\動密度”概念:“一節體育課中學生的練習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而沒有采用學界常用的“練習密度”:“一位學生實際從事身體練習的時間與上課總時間的比例”。筆者認為,“練習密度”概念要比“運動密度”更清晰準確。因為“練習”可以清晰地區分“沒在練習”,也可用練習次數和組數來表示,比較容易判斷和計算;而“運動”則是身體活動狀態,不易判斷“在運動”和“不在運動”的區別,難用次數來計算。
對“每一節課的運動密度應該在75%左右”及“連續練習”含義的質疑。“模式”提出了75%運動密度的“要求”,關于75%的解釋是“一堂40分鐘的體育課,30分鐘必須是學生持續的練習活動”。乍一聽詞意簡單,計算明了無誤,但個中含義卻值得推敲。首先,“持續的練習活動”概念不清,持續的練習是持續多長時間,還是持續多少次數?體育教師要知道如何計算。沒有連續地做一次前滾翻算不算?如果算,以“連續練習”為前提的“運動密度”定義如何解釋?其次,“運動密度”怎么算?假設“75%”都是按時間算的,那么前滾翻的動作只有不到1秒鐘,加上準備姿勢和結束動作等也不過是數秒時間,“運動密度”如果按秒如實計算,那達到75%的運動密度就是天方夜譚。如果不如實算,那該怎么算?是不是連等待練習的排隊時間都算呢?
對“每一節課的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的質疑。從“每一節課的運動密度應該在75%左右,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的語句關系來看,語義應是“一節課的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而不是“課中要有數次心率達到140-160次∕分強度”,即是整堂課平均心率的意思,如此的話,問題就相當嚴重了。我們可以用“課的平均心率達到140-160次∕分”的幾種可能情況分析一下——
無論是誰也不能開如此玩笑,這是要出集體死亡事故的!既然如此,“每一節課的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一定是指學生在課中有幾次心率會達到140-160次∕分,那么是幾次呢?為什么呢?“模式”沒有說明。
對“每一節課”要達到一樣密度和負荷要求的質疑。“模式”提出“每一節課的運動密度應該在75%左右,運動強度要達到140-160次∕分”中的“每一節課”的說法更需質疑。“每一節課”其實包含了許多類型的體育課: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比賽課、考核課,還有探究學習課、體驗學習課、情景教學課等,難道這些各色各樣的體育課都要達到75%的密度和140-160次∕分的強度?道理何在?我們真的不能想象那些大大小小、強強弱弱的學生們在不同的“每一節課”中都有同樣的心跳。
對“其余活動10分鐘”的質疑?!澳J健边€說“其余的10分鐘”為“留給教師提學習要求、示范講解、小結”,筆者在對其“這樣的時間規定主要是針對我國體育課上教師講的時間太長,而學習練習的時間太短的問題而提出的”基本觀點表示贊成的同時,強烈質疑這個說法的絕對性和武斷性。因為不同的項目的學習方式不一樣,因此不能一律進行要求。
對判別是否“每節課達到75%左右的運動密度和140-160次∕分強度”操作性的質疑。其一, 所謂75%的運動密度是全體同學的運動密度,還是某個同學的運動密度?如果是全體同學的運動密度,那么有些人在運動、有些人在觀看比賽時應如何計算?如果只是某個同學的運動密度,他又如何能代表全體學生的運動密度呢?其二,試問:一次跳遠的“運動密度”怎么算?一次起跑的“運動密度”怎么算?在一節課里每個同學3-4次跳遠的運動密度怎么算?在一堂課里,全體同學做了6次起跑練習,教師為了強化技術,讓個別同學多跑了2次,然后每個同學還跑了3次30米的沖刺跑,最后全體同學又跑了一次100米,還有一組同學給大家示范一次50米跑,另有兩個同學中途因身體不適就只練了起跑,請問這時的“運動密度”該如何算?其三,“140-160次∕分的強度”是全體同學的“運動強度”,還是某個同學的“運動強度”呢?如果是全體同學的強度,公式是什么?如果是某個同學的強度,他又如何能代表全體學生的強度呢?同一個練習里,身體虛弱的同學心率過快,強健的同學則心率較慢,如何看待這些心率的意義?期待“模式”能給出明確答案。
對“運動密度75%左右,運動強度達到140-160次∕分”科學依據的質疑?!澳J健睂λ^依據有如下說明:“第一,我們有近50所學校經過實驗,這樣的密度和強度基地學校是很輕松達到的,也沒有出現安全事故,學生的精神面貌、技能水平、體能水平都有顯著提高。第二,國外發達國家體育課的運動強度還要大?!惫P者質疑如下——
首先,第二點既不是依據,也未必是事實,“國外發達國家”的范疇很大,是美國,是日本,還是所有國外發達國家?說他們的負荷還要大,是多少?數據是怎么得來的?還是“模式”學者們親自測的?何時測的?怎么測的?統計方法如何?樣本量如何?代表性如何?這些都應該說清楚。
其次,“模式”說經過“近50所學校的實驗”,那么實驗的設計是怎樣的?怎么測的?怎么算的?樣本如何?代表性如何?最好也用數據說清楚。
最后,“模式”還說到“這樣的密度和強度基地學校是很輕松達到的,也沒有出現安全事故,學生的精神面貌、技能水平、體能水平都有顯著提高”。但是下文呢?技能是如何提高的?體能提高了多少?為什么如此大的負荷竟無任何安全問題?為什么這么難的“放羊教學”現象在這些學校就輕松地被克服了呢?學生精神面貌是怎樣提高的?特別希望“模式”能賜教。
對科學控制運動負荷以保障體育課鍛煉的方略及技術路徑的建議
以“三精準”的體質提升策略引領和提高體育課的健身實效性。中國學生體質提升不力主要是因為“三不精準”:“學生體質測量不精準”“學生體質分析不精準”“學生體質干預不精準”,若要大幅度、大面積、快速地提升學生體質,就必須推進“通過精準測量找到學生體質發展的真問題、通過精準分析讓利益攸關方都有動力去關心學生體質提升、通過精準干預讓體育鍛煉變得更有實效并融入學生生活”。
研究和開發簡易實用也相對科學的“運動負荷主觀評價”方法。筆者認為,在相關基礎研究和技術手段尚不充足的條件下,與其勉強地去追求看似科學卻很難測量與評價的運動負荷監控方法及其相關標準,不如去研究和開發一些簡易實用也相對科學的“運動負荷主觀測量與評價”方法,主要的方法至少有以下兩種——
一是以學生課中課后的身體征象來監控運動負荷,如要求:學生上完體育課臉是紅撲撲的;學生上體育課時要有中等的出汗;學生在體育課有幾次中度急促的氣喘;學生在體育課的第二天會感到肌肉酸痛。雖然看著不那么精確,但用“臉紅、出汗、氣喘、肌肉疼”就可以將“鍛煉課”和“放羊課”清晰地加以區分。
二是以學生的語言評價來判斷并監控運動負荷。日本曾有過這樣的研究,用學生表達不同程度的勞累的語言來對應當時的心率,結果發現:學生對“一點都不累”“不累”“有點累”“累”“挺累的”“很累”“太累了”“不行了,累死了”等勞累程度的表達與心率的高低有著清晰的正相關對應關系,因此認為可以在體育課中根據學生的“勞累程度的語言”來監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
追蹤“實時負荷監測和反饋技術”發展,做好青少年體育鍛煉基礎性研究。隨著可佩帶的測量技術和即時反饋技術的進步,在大城市的健身俱樂部中,在大屏幕上一邊看著自己的心率和血壓、看著自己正在消耗的卡路里一邊進行鍛煉已經成為現實。我們應密切追蹤實時負荷監測和即時反饋技術的發展,同時做好運動負荷相關基礎性研究,等待運動負荷監測技術進步到適合學校體育課應用的那一天。
抓標治本,從根本解決“三無七不教學”和“放羊教學”問題。當我們在討論“科學控制運動負荷以保障體育課鍛煉效果”的方略時,千萬不要忘記要消除“三無七不教學”和“放羊教學”,首先就要消除產生這種課的根源,只是抓“運動負荷”和“運動密度”是遠遠不夠的?;蛘哒f,只是抓了“標”,而沒有抓到“本”。
(作者系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主席)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