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
學習始于思,思來源于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也是教師的至勝法寶。美國教學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把握好提問的“火候”,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創造欲望和競爭欲望,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一、選擇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問。面對相同的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因此教師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提問要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思考。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以激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思考。如教學“數與形”時,根據學生認知領域中有“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種不同層次的行為,由“形到數”和由對于數與形概念也有多種不同提問方式,引起學生思考層次也不同,教學時如何把握呢?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實際情況采用相應提問方式,引起學生不同層次的思考,一般來說前三種類型提問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學模式,后三種類型提問常用于間接教學模式。
二、問題要具有探索性。過于簡單與過于復雜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是經歷從已知到最近發展區再到未知的循環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最近發展區提問,這樣才能基于學生基礎,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為已知。
三、問題要具有層次性。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事實,但也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發展。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問題,這樣的問題并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如:“甲數與乙數的比是3∶4。”根據這一條件,可提出如下問題:1.乙數與甲數的比為幾比幾?2.甲數是乙數的幾分之幾?3.乙數是甲數的幾倍?4.甲數比乙數少幾分之幾?5.乙數是甲數多幾分之幾?等等,這樣對于同一條件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尋求多種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問題要具有開放性。傳統教學提出的大多是檢測型問題,只限于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與探究的開展。教師不能拘泥于標準答案,而要提出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擺脫固有思維的枷鎖,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五、開展總結性提問,提升學生的理解水平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一節課所學知識的總結,是幫助學生理順、理清知識點的重要環節。我們不僅可以利用提問來進行小結,引發學生對知識的關注,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本節的知識點,也可以通過反饋來了解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我們可以這樣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點,掌握了哪些數學思想或方法等。這樣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回憶,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深化學生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就知識的重難點來提問,以引起學生的重視,深化學生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問題延伸到課外空間,提出一些富有實踐性的問題,如學習了正負數,可以讓學生收集正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將學生的視野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與運用,進而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總之,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精心設計,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教學成為師生互動探究的活動。但提問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大膽創新與改革,這樣才能使提問成為我們至勝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