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亞紅
摘? 要:生活化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這不僅僅是因為語文學科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更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具體體現。因而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就需要不斷研究有效的策略來讓自己的教學活動生活化。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筆者圍繞創設生活情境、利用生活經驗和加強生活實踐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論述,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其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語文教學;初中
語文知識本就源自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將自己的思維限制在課本教材中,反而脫離了生活。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之一,此時教師就需要采取措施來將生活之水引入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語文知識,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因而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對生活化教學法進行深入研究。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初始環節,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展開生活化教學,他們就需要從課堂導入環節開始。此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進而讓學生能夠受到感官的刺激,并且在此基礎上對即將要學習的文章產生探究的興趣。因而在創設生活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一點是,他們所選擇的情境素材必須要與即將要教學的內容息息相關。例如,在進行《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因為文言文的內容與學習這一主題息息相關,所以筆者就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有一名學生總是不肯好好學習,他的父母十分發愁,因此廣發英雄帖,誰能夠勸他家的孩子好好學習,就為其提供豐厚的獎勵。然后筆者就對學生說:“如果你們要想勸別人好好學習,會采用哪些理由呢?”由此引發學生對學習的思考。筆者會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議論紛紛,他們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接下來筆者就對學生說:“你們想知道著名歷史人物孫權是如何勸導別人學習的嗎?”學生就會充滿好奇心,他們也因此對文章有著十分濃厚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
初中語文課本教材中的文章承載著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但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無法輕松地對其進行理解,這也就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道路變得異常艱難。此時初中語文教師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他們可以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其中。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減輕面對知識時的陌生疏離感,進而對所學的知識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也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例如,在進行《社戲》這篇文章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需要讓學生認識到農民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但學生因為沒有接觸過社戲,他們無法對這種感情進行理解。此時筆者就列舉了生活中能夠體現勞動人民這一品質的事跡,如,家里耕地用的各種工具、澆水用的水井、看云分辨天氣等。接下來筆者就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去自行發現生活中一些能夠體現勞動人民高尚淳樸和聰明才干的事物,并去發現這些事物帶給人們的美好生活。學生也因此聯系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他們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對魯迅所要表達出來的對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也有著十分深刻的理解。
三、加強生活實踐,促進學生應用
語文是一門取之生活的學科,因而語文知識的最終歸途也是生活,這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做到的。此時初中語文教師就需要將原本的紙質作業形式轉換為實踐活動,進而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培養自己應用知識的能力。但教師要注意的是,他們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和能力來設計實踐任務的難度,進而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例如:在進行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歌的課堂教學之后,學生感受到了詩人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因而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筆者就需要讓學生將這種觀點體現在自己的日常行動中去。此時筆者就會為學生組織“有難題來找我”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筆者會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實踐任務,如面對碰瓷的老人該怎么辦呢?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在發現自己考試失利之后該如何調整心態呢?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自主進行實踐任務的選擇,并且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對其進行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將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展現在自己的行動中。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只有在生活的沃土中扎根,才能夠開出高質量的花朵。這樣的話,學生也能夠有著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進而在該環境下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為自己未來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因而初中語文教師就需要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不管在教學的哪一個環節都需要看到生活的影子。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在學習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元改魚.讓生活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J].學周刊,2017(21):117-118.
[2]陳文鑫.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