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少玉
【摘要】閱讀可以使我們的知識得到積累,可以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讓我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可以讓我們的思維品質得以改善。我們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樂于閱讀,還要教會他們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去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方法策略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達到識字的目的,能積累詞語和精彩的語段,能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和修辭手法,能提高語言的組織及表達能力,能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和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學生可以認識世界、了解自然、懂得歷史、增加人生閱歷、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讓學生的心靈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接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凈化心靈,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份文件中才寫到:“明天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種不會閱讀、不具備閱讀能力的人。”所以,閱讀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頭戲。
一、結合生活,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任何的學習都需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他們進行閱讀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首先,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少,那么我們就要在學生原有的生活基礎上,將閱讀活動放在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去。這樣一來,就大大增加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熟悉度,讓閱讀的難度得以降低,進而激發學生閱讀欲望。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文章描寫的生活,進行模擬性的演練,將乏燥無味的文字演繹成生動有趣的現實生活,這樣就能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例如,我們在學習《鴨子和白兔請客》時,在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可以分小組將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來演繹課文中的故事,這樣一來,既能培養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使他們的表達才華得以實施,還能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樂趣,自然就對閱讀大感興趣,從而樂于閱讀,善于閱讀。其次,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那些平凡的文字與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都是作者真摯的情感的流露,都是由作者的智慧與心血凝結而成。所以,我們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讓學生把閱讀內容和自己經歷過的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再去理解課文。這樣才能以文本為中心,透過文字表面,達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有了現實生活作為理解課文的依托,學生就能對閱讀內容有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與看法,而且學生也喜歡在閱讀中表達自己的獨特的見解,自然也就樂于去閱讀了。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樂于閱讀
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天性好動,而且對于單一的文字內容缺乏閱讀的耐性,我們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故事、游戲等多種形式。這樣就能化抽象為形象,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深厚的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容廣泛,自然景觀、神話寓言、飛禽走獸、名人故事,名勝古跡等不勝枚舉,那些文章都是精選出來作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滿足學生多方面的求知需求和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相對應的圖片和故事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如,在學習《開天辟天》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盤古開天辟地的圖片,讓盤古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還能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來講述這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感覺來體會理解課文,這比起枯燥單一的語言講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容易讓小學生理解和感悟。
三、獨立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學生自己個人的事,讀也罷,練也罷,終歸是要靠學生自己去讀,去理解。老師的分析再精確,始終是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我們在閱讀一篇作品時,總是受到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層次的限制,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都跟老師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就決定了老師的閱讀講解是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讓自己獨自去感知、理解和評價課文,才能將作品中的外部語言內化自己的語言,才能把作品的思想變為自己的思想,才能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文思想及知識加以融匯。所以,教師只能充當引導者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主動閱讀、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的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度等。我們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文章,靈活地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閱讀效果,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1.朗讀。朗讀其實就是有感情的出聲閱讀,它往往需要眼、口、耳、腦多種器官并用,是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耳朵聽,大腦理解這樣的一個過程。它能夠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讓它依靠有聲語言的表現力來呈現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它還常常可以配以音樂、姿勢、表情等輔助手段來加強藝術感染力,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領悟作者索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默讀。默讀其實就是用眼和心去閱讀,相對于朗讀要求的“眼到、口到、心到”,默讀更著重于“心到”。它可以通過眼睛所看到的文字直接轉化為內部語言,然后內化吸收。由于默讀不受發音的影響,所以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因此默讀的速度和理解的效率能夠大大提高。
3.精讀。精讀其實就是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捕捉關鍵詞句,反復推敲,加以理解,然后綜合課文所有詞句和全部段落獲得更深、更細的認識的一種讀法,是一種微觀讀書方法。一般以理解和學習運用為目的課文,都需要精讀。精讀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品出其中的微言大義,領悟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
4.略讀與瀏覽。略讀與瀏覽是一種宏觀讀書法。若精讀為“舉一”,略讀與瀏覽則是“反三”,通過精讀了解某類文章的特點之后,就可運用這些特點去略讀與瀏覽類似的文章。信息時代,知識成幾何級數增長,閱讀量越來越大,不可能什么都去精讀,所以略讀與瀏覽也就變成了需要。
總之,我們要引導學生肯定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的閱讀積極性,逐漸學會并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會有自己的見解,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