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摘 ?要:提高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對建設高素質的幼教隊伍的極其重要。本文例舉了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幼兒教師心理素質的對策。
關鍵詞: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毙睦斫】档挠變航處煂τ變盒睦斫】档木S護和促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兒教師心理素質是建設高質量幼教隊伍的一個重要內容。
2000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某省14個城市的167所城鄉學校的229名教師調查,檢測發現51.123%的教師中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屬輕度心理障礙,16.15%屬中度心理障礙,2.49%已構成心理疾病。一些研究發現,教師的主要心理問題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等精神障礙。因此,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
一、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角色沖突
在幼兒園女性教師占大多數,她們既要擔負起家庭主婦的角色,又要擔負起職業女性的角色,還要面對激烈的競爭努力工作,不斷進修。由于壓力過重,使教師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響。
(二)與家長關系
人皆渴望得到愛與被愛、理解與尊重、友情與支持,而幼兒教師這些需要的滿足主要來源于幼兒家長。良好的家園關系會使教師有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幸福感,這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生存環境。不協調的家園關系會使教師情緒緊張、心情郁悶,經常處于應激狀態。家長的不尊重教師現象,使教師感到空虛無助、痛苦,使身體健康在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出現許多心理問題。
(三)環境影響
環境因素指社會上或環境中應激事件的影響,如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沖擊下,幼兒教師職業的不穩定性,使他們的感到前途渺茫。一部分教師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思想,而且對工作不負責任,這種癥狀屬于職業適應不良。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門是教育方針貫徹的執行者和監督者,一定要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同時遵循心理健康規律,為教師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條件,有目的地進行教師心理素質的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掌握并運用積極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調節。對發現有各種心理問題的教師,要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使其盡快恢復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同事的情感支持能增強人對工作情境的控制感,從而降低心理壓力和人格解體水平,有利提高個人成就感。
(二)普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更因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對他們自我概念的形成及以后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都具深遠的影響。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然而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關心的不夠,要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以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為前提。為此,關注教師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學校領導應該更積極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學校管理者應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傾聽心聲,關心教師生活。
(三)學會自我調節
心理能動反映論認為,教師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社會適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體的構建活動,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心理調節機制實現的。教師只有學會心理調適,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維護與增進。教師要學會辨證思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盡量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觀環境,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避免腦力過度的疲勞,學會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心胸豁達、悅納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保持樂觀心態,培養廣泛的興趣完善自己;還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自己優良的意志品質,增強應對壓力的耐受能力。
提高幼兒教師心理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行政機構要形成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學校管理者要支持和關心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自身要有提高心理素質的意識,學習正確調適心理的有效方法,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使教師心理健康不斷改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振宇.《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2002、5.
[2]韓進之.《我國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1992.
[3]田宗耀.《新世紀教育教學論壇》;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