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歆
摘 ?要:中小學低碳生活教育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的基本途徑,是讓學生做一個幸福公民的基本保障。學校教育者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讓學生順利適應社會的發展,營造和諧有序的低碳生活環境。為此,本文結合低碳教育從多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希望對廣大中小學生的低碳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中小學生;低碳生活意識;教學策略
目前,盡管我國政府正在大力提倡低碳生活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社會各界人士也紛紛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積極踐行一個低碳人的責任。但是社會是一個很廣大的群體領域,要想真正落實低碳生活,我們還應在學校教育中實施低碳教育,激勵學生形成低碳的認知,提升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將低碳生活發揮到極致。具體而言,學校應在開發低碳校本課程、開展低碳生活實踐、構建低碳生活氛圍上下功夫。下面,筆者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開發低碳校本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所學校進行低碳教育的決心體現,也是學校實施低碳教育的基本動力。為此,學校領導應發動教師進行學校低碳教育校本課程的撰寫,為學生低碳生活意識的提升提供幫助。中小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他們的整體學習時間是很緊張的,如果校本課程的開發過分依賴于文字的形式,勢必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所以,在開發校本課程中,學校可以適當添加一定的圖,讓學生讀起來更加有滋有味。
例如,學校可以依據學生的具體年級狀況編撰具體的校本課程,對于年級較低的學生,學校撰寫《低碳與人生》的校本,對于年級稍高的學生,學校可以撰寫《低碳與環保》的校本,而對于年級再高一點的學生,學校可以撰寫《低碳與新能源的關系》等校本。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的校本,才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真正將低碳生活意識印刻在學生的頭腦,為后期的相關活動實施打下基礎。
二、開展低碳生活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是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領域認知的基本方法,所以,為了提升學生對低碳生活的認知能力,學校及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但實踐活動不是隨意而進行的,學校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規則:其一,學校帶領學生進行的實踐活動要與生活有密切的關聯,讓實踐活動更接地氣;其二,所參加的實踐活動一定要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因為興趣的驅使而產生較強的認識,促進實踐活動的價值最大化。
例如,中小學生大多喜歡靈活而生動的漫畫等形式,學校在進行低碳生活宣傳中,可以讓學生在學校的宣傳欄里畫一些低碳生活漫畫,讓學生在生動的畫面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對學生的校外實踐活動支持,比如,每年的植樹節、“世界水日”等節日里,學校應帶領學生進行植樹活動或進行“節約用水”的宣傳活動。在具體的校外宣傳中,學校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認知,允許學生組織宣傳語言、進行宣傳策劃、設計等。在這樣比較自主的活動中,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穩固,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更足,對低碳生活的意念更強烈,其低碳思想將更牢固。
三、構建低碳生活氛圍
低碳生活意識的形成離不開低碳生活氛圍的感染和影響。當前的一些中小學生,其自身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左右。好的環境可以引領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為此,學校應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為學生提供低碳生活的氛圍,讓學生在低碳環境的激勵下,形成低碳生活的意識,提升學生低碳生活的積極性。
具體而言,學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教育學生從生活上做一個低碳的人,并將低碳教育納入教育的基本體系,比如,教育學生在平時的購物中將購物袋重復使用,在垃圾處理方面注意垃圾分類等;第二,學校應加大與社區的聯系力度,與社區開展聯合教育活動。比如,學校與社區取得聯系,讓社區的人們加入到低碳環保的隊伍中,為學生做好榜樣,在榜樣的帶動下,讓學生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影響學生成為低碳的人;第三,學校應營造校園低碳生活氛圍。學校應為學生舉行一定的講座,讓專家為學生講解低碳生活的細則及低碳都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等。在為學生進行低碳方面的專講之后,學校應為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所學和所了解的常識,在自己生活的社區進行實踐或推廣,在相應的實踐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彰顯學生低碳生活規章制度和低碳生活成果。
總之,低碳生活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教育趨勢,學校應在教育中滲透低碳教育,讓低碳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教育的方式很多,學校可以將低碳滲透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可以將低碳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可以與其他社會團體合作影響學生,等等。只有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滲透,才會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低碳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炎富.結合課外專題活動開展低碳校園建設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24.
[2]陳延斌,許敏.青少年低碳生活倫理素質的家庭養成探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0(02):1-5.
★ 本文系咸陽市2018年度基礎教育科研課題《中學生環保生活的研究(課題編號:xyjjkk20183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