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民
摘 ?要:社會發展需要合作,合作是突破攻堅克難的有效辦法。而學校教育是為社會發展的服務的,學校教育教學目標應該與社會人才需求高度契合。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課堂合作行為,培養學生的主動合作意識與能力是我們作為小學數學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要想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們就務必要分析小學數學合作課堂構建問題,以契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合作引導方式,支持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合作行為。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引導
隨著合作學習理念的推廣,“無小組,不教學”已經成為廣大一線數學教師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秉承的基本教學理念。但我們在看到“合作學習理念在數學課堂中廣泛應用”這一理念推廣成就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過快推廣帶來“課堂合作淺層化、表象化、形式化”問題。只有當學生們充分參與到課堂知識探究活動中時,他們才能在合作學習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內化數學核心素養。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優化課堂引導,豐富學生的合作成果呢?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考慮。
一、合作奠基:創設有效情境
合作是建立在雙方互利的基礎上的,當合作中的一方處于絕對弱勢地位時,合作就變成了“幫扶”,而“幫扶”式的合作是難以長久的。故要想引導學生深化課堂合作,我們首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打好合作基礎。而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就可以全面刺激小學生的各項感官,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合作開始之前就對合作探究任務有所了解,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合作探究中去。所以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是為小學生的課堂合作奠基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數的產生》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原始社會中的狩獵活動視頻,然后問學生們:“啊呀,看來我們先民相當地勇敢呀,一次就打了這么多獵物。那么問題來了,他們是如何記錄自己每次打了多少獵物的呢?”“用石頭?!薄霸诶K子上打結。”“畫道道。”……學生們一一列舉道。
“那如果某天打到的獵物特別的多,是不是再用這種方法就不方便了呢?那遇到很大的數字時,怎么辦呢?可以用一個符號表示嗎?用什么樣的符號呢?那表示數的符號叫什么呢?生活在不同的區域的人使用的符號一樣嗎?”我又問,并讓學生們就上述問題進行合作探究。
就這樣,我從原始生活情境切入,引導學生們在對原始生活問題的思考中還原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了數字的概念和含義。
二、合作推進:優化課堂提問
受到個人階段性學習特點的影響,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合作探究活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經常會遇到不可逾越的思維鴻溝。而當學生們遇到不可逾越的思維鴻溝時,若我們不給予及時的教學引導,那么學生很可能就會因為在對某一問題的長時間探究中損傷自主興趣,放棄完成合作探究任務。而提問是教師影響學生課堂行為的主要方式,故優化課堂提問對于合作課堂的順利推進來說意義重大。
例如:在對“平行與垂直”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我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畫兩條直線并總結:這兩條直線之間可能存在哪幾種位置關系。
在該過程中,學生們輕松的得出了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包括相交和不相交兩種。但在給自己所繪制的圖案分類時,卻出現了分歧,原因是一個孩子畫了兩條還未相交的直線。
為了搞清楚這兩條直線到底是相交的直線還是不相交的直線,學生們紛紛發言、互不相讓,但卻都無法說服對方。于是,我走上前去問他們:“誰還記得直線的定義是什么呀?直線的真實形態是什么樣的呢?”問題一拋出,為兩條直線是否相交而爭執的孩子們就停下爭論、陷入了沉思,并且很快找到了正確答案。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以問題引導學生突破認知瓶頸更快地進入下一合作探究階段,既保持了學生的認知熱情,也保證了基本的課堂秩序、順利完成了合作學習任務。
三、合作總結:多元評價學生
合作學習是一種指向學習過程,突出學生特性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扮演的角色,貢獻的力量,獲得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對其課堂所得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兼顧小組發展與個人成長,以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推動小組合作活動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口算除法》教學評價過程中,我除了對學生們的運算速度、運算準確率進行評價之外,還針對學生在課堂合作中是否積極參加討論、是否有效處理了與同伴之間的分歧、是否遵守了小組合作規則等問題進行了評價。
在該教學評價過程中,以個人、同伴、老師多個評價主體,從思維、情感、態度等多種評價標準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評價了學生的個人行為,統籌兼顧,促進了小組發展與個人發展的同時推進,提升了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優化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引導,就要轉變教師對合作學習理論的認知,鼓勵教師從基礎奠定、合作推進、合作總結等層面入手,提高合作課堂各個階段中教師采取的課堂策略與合作理念之間的切合度,強化合作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合作行為支持。
參考文獻:
[1]段興德.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9(35):39.
[2]張會斌.淺析小組合作理論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究[J].才智,2019(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