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荔
摘要:當前,由于我國高校辦學定位不明確和學校各方面的條件、經費有限,阻滯了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的發展。要掃除實踐教學的障礙,需要我們轉變教育思想,明確教育目標,適應市場需求,準確定位,還需要我們認真貫徹教育以人為本的方針,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重構實踐教學體系,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千百萬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高校實踐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每年畢業的高校學生有幾百萬,從就業形勢上分析,許多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管轄高校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困難較大,這必然會阻礙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良性發展。所以,為了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許多學校迎合市場導向,紛紛開設了各種熱門專業,或者著力培養復合型、寬口徑人才??梢哉f,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實際因素影響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本文擬就此作一分析,以求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高校實踐教學難的制約因素淺析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還處于粗放型階段。教育帶有普及性,重在傳授知識,而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同時從歷史的因素來看,高校長期以來一直從屬于政府管轄,自立意識不強,也使眾多高校缺乏各自特色,辦學模式雷同。就大多數情況來看,影響實踐教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高校辦學定位方面存在問題
國際上,高等學校的劃分通常比較精確,如美國的高??煞譃檠芯啃痛髮W、博士授予大學、綜合性大學、普通四年制學院、社區學院及??茖W校,它們均有各自定位,彼此之間競爭并不激烈,而我國過去對學校的設置則由中央和地方各級部門依各自管轄權限而設,學校缺乏獨立自主性,同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相當多的學校不能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在教學目標上,也不能進行準確的定位。由此形成一個“怪圈”:常常是學校里學習不好的學生畢業后能創出一番事業,幾年后便可達到“經理級”,而那些在校學習較好的學生畢業后卻往往只能做個好職員而已。
2 學校各方面的條件、經費有限
美國學者沃克溫(J.F.Volkwein)1989年對86所大學的研究表明,與高校質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聯系最緊密的是政府提供經費的多少和學校規模的大小。如果說企業的行為基礎是賺錢,那么高校的行為基礎則是通過對錢的使用來滿足社會各界的教育需求從而維持學校的聲譽。在這里,教育經費僅僅是學校達到目標的手段。盡管許多人認可大學對社會經濟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認為在后工業時代,大學作為經濟活動的主要推動力量將取代工業公司的地位),但日益增長的辦學費用和搖擺不定的資金來源已使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不足必然導致教學科研得不到有效投入。當然,在財政收入不見漲的同時,影響高校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員膨脹難以遏制,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問題,如學科體系全、單科弱,一般人才多、特殊人才少,管理粗放、工資財政等等。
二、掃除實踐教學障礙的幾點思考
1 如何適應市場需求,準確定位
應該說,我國目前已對高校實行分層管理并也制訂了一定的政策,但由于歷史原因,全國1500多所本??圃盒#o碩士點)還普遍存在小而全、專而不精等情況,同時國內有關教育發展理論尚不成熟,對許多問題的探討還未取得廣泛共識,致使高校千人一面,培養模式雷同,以知識傳授和采用灌輸式教育為主,特色鮮明的高校并不多見。以研究生和??平逃秊槔?,據國務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1999年的調查研究顯示,研究生在工作態度、專業知識、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和知識面等問卷項目中,創造能力的得分最低;而??粕膭邮帜芰秃献骶褚脖缺究粕脱芯可鸀榈汀_@不能不說是研究生教育的欠缺和??平逃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值得我們反省,是不是現行的精英教育過于追求知識體系而扼殺了創造精神,致使專科教育變成本科教育的翻版,而本科教育則成了“考研預備班”。
2 如何重構實踐教學體系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湖南大學孫宗禹認為,當前應重構實踐教學體系,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所以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他認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加緊構建一個能盡可能為更多學生提供更具綜合性、設計性和創造性的實踐環境,以便使每個大學生在4年學習中都能接受多個實踐環節的培養,這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有好處。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教高司函〔2004〕259號)指出,高等學校應著眼于國家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注重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達到此一目標,對一般性本科教育不妨構筑實踐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兩大體系。在教學模式上,西安交大實施的“2+4+X”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可供借鑒,但應稍作調整,即通過教育兩年后,引入一次分流,一部分進入實踐教育培養,一部分進入研究教育培養。進入研究教育培養的學生兩年后再進行一次分流,一部分如期畢業,另一部分進入碩士階段學習。這樣的話便可按學生能力和興趣準確定位,因材施教,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使大學兼具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功能。
在培養學生具有良好道德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應從學生心智發展實際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措施和培養計劃。
首先,要改變過去一味對學生“灌”、“壓”、“束”的做法,樹立人人平等、生師平等、生管平等意識。在道德素質的培養上,建立全校師生道德積分,加強宣傳部門管理,充分借助網絡信息媒體和其他先進技術手段,宣傳師生良好道德素質和精神風貌。同時應抓緊修訂有關導師制的具體辦法,對學生的科研和實踐活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并允許學生在不影響自身學業的情況下自主創業,加快建立新體制下學生能力成長的保障機制,深化改革而不放任自流。
其次,要加強外語、案例教學、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教師積極探索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最后,應完善實踐教學管理方法,創新實踐教學機制,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投入。要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科研實踐(管理咨詢服務、技術推廣、產品開發、新型技術研究等)提出進一步要求。對學生的考核除少數課程仍沿用理論考核外,多數均應改用操作、演示、答辯、綜合性研究、項目策劃設計來考核,必要時實行實際任務考核或與產學研合作單位聯合考核。
參考文獻:
[1] 馬陸亭.高等學校的分層與管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8
[2] 王處輝主編.轉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與構建[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11
[3]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4] 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5
[5] 郭石明.社會變革中的大學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9
[6] 徐輝,季誠鈞等.大學教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6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