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音樂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律動教學幫助學生提升音樂感知能力,同時通過律動教學還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律動教學;音樂教育;地位;作用
一、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律動教學發源于歐洲,最初,由于人們認為人體對于舞蹈、音樂和體育具有近乎天性的感知能力[1],而且能夠通過肢體來展示音樂。而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將這一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音樂教育之中,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律動教學音樂教育體系。這使得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通過律動教學既能幫助學生提升對音樂的藝術感知能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這對于提升音樂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律動教學還具有便于實施以及簡便易得等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對律動教學的應用十分廣泛,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通過律動教學,可以幫助任何年齡段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旋律,使其能夠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掌握音樂作品的風格。因此,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充分表明了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對于小學生而言,音樂知識具有較強的復雜性與抽象性,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較大難度,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這會對音樂教育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而通過律動教學,可以提升音樂教育的趣味性,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解人音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鈴兒響叮當》這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采用拍手的律動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音樂的播放過程中帶領學生跟隨節拍拍手。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之中,而且在教師的講解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相關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掌握活潑的律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通過律動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以及音樂藝術品位,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教師在講解人音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豐收鑼鼓》這一內容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準備響板、三角鐵以及搖鈴等樂器,然后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樂器的聲色,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樂器的使用方式。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樂器哦配合樂曲的節奏,使學生能夠家住音樂感知來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和體悟。通過這種樂器應用的律動教學形式,既能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使學生在律動操作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進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通過律動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律動教學來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使學生具備音樂藝術創造能力。這樣既能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程度,同時也能使學生在對音樂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進而實現音樂藝術的創新。例如,教師在講解人音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歌唱二小放牛郎》這一內容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樣化的“樂器”進行律動展示,進而豐富律動展示形式,實現律動展示的創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采用玩具鼓、玻璃杯、筷子等生活常見的“樂器”進行律動展示,進而實現了律動展示的創新。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創新行為,同時播放樂曲,并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樂器”進行律動展示。這樣既能豐富教師的教學形式,也能營造出更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
結束語:
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律動教學的重視,通過律動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并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邢然.?小學音樂教學中創設體態律動,讓音樂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北方音樂,2018,38(24):216-217.
[2]任愷.?國外“音樂教學法”有效成分的探究與整合——兼論中國創新性音樂教學理論體系的建設[J].?中國音樂,2016,(03):18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