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如今教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除了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況之外,其全面發展同樣需要重視,各個學科應實現與教學同步的價值理念教育。在新課改的條件下,將道德教育滲透各個學科是如今必不可少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利用適當的方式和路徑,有機結合課堂教育和道德教育,為學生的整體成長發展做出貢獻。本文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闡述在課堂中滲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德育滲透;路徑分析;新課改
引言:道德教育的優劣直接影響整體學生的學習狀態、成長狀態、價值觀體現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教育業中形成了獨立板塊。在高中教育中,將德育和歷史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歷史足跡的過程中,同時提升自我修養和素質理念,逐步成長為有正確價值觀的新時代人才。在此過程中,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將德育融入歷史教學中,將教書育人的教育目標最大化。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
若要強化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性,必須先直面其現狀問題。首先,在現如今新課改條件下,仍有部分學校忽略了德育滲透的重要性。若教師不能脫離以成績劃分優劣的思維定式,真正重視德育教育的意義,則不能將其和教學有機結合,便無法為學生提供德育教育的思想理念。其次,由于應試教育的廣泛性形成了如今的教學局面,在德育教育的素材上便會存在欠缺,教師也無法對高中歷史課程中相關的德育性教學有效發揮,錯失了最優的教育機會。除此以外,對于歷史記載和德育材料運用上的不完善與不充分也形成了相對價值觀教育的水平低下。我國高中教育更為注重學生書面成績,而個人德育根本無法從中體現,學生更多注重課本要求的硬性指標,根據標準答案作答,從而往往忽略甚至放棄了自身對部分歷史事件相對價值觀展現的個人想法。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
(一)開放式討論歷史事件正側面
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效應和后世影響,通常會借助歷史事件的后續發展和世人評價作為參考資料。而歷史上的許多事件具有多面性,并不能一概而論,站在當下不同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視角,所觀察到的人物性格和特色也截然不同,在這些正側面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地方,亦有應進行反思評判的細節。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的討論,不框定歷史事件評論的兩面性,讓學生自發參與討論,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從而得出更為全面且可觀的評價[1]。學生通過分析歷史事件背后的因素與本質,除了可以更加了解歷史人物的思想之外,同樣可以從中完善自我價值觀的積極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同時對現社會的固有問題進行一定的反思和改變。例如,歷史著名人物秦始皇的評判多年來都是最具爭議性的,有人說他殘暴專制,可偏偏在他在位時從未錯殺一位毫無污點的大臣;有人說他剝削百姓,可又在當時為后世留下了萬里長城的奇景。針對人物的特性和他所處的地位,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秦始皇的所作所為發表自己的看法,無需完全褒貶,反而可以從中提出其“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若學生能夠站在客觀角度,并且結合自身邏輯與思想去看待當時的事件,或許不但可以改觀他們對秦始皇片面的了解,同樣可以對當時的歷史有一個更為深度的剖析。而在交流途中,不論批判與否,學生都可以從該類歷史事件中學習到部分為人處世的方式,甚至學習策略性的決斷對長久計劃的影響。如此一來,便有機結合了歷史事件與學生自身成長軌跡,為他們后來的成長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與價值。
(二)情景教學,融入觀念
隨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如今所擁有的一切進步都是先前人類知識與文明的傳承,對于物質或文化遺產,學生也應有一定的了解和重視。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國文化結晶的重要性。通過此類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興趣中發掘自身,不僅強化了其優秀的品質與知識面廣度,也能讓他們真正了解歷史文化的益處與用處。例如,我國曾發明了不少新型技術,例如版刻印刷術便是文字史上重要的發展歷程之一,學生大多都曾聽聞該項技術的偉大。但若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印刷術的功效,便更能讓他們真切體會歷史人物的智慧。教師可以通過準備一些如木板、刻刀、墨水等簡單的材料,讓學生簡易模仿版刻印刷術的運作過程和成型理念;在學生操作的同時,教師再將關于該發明的故事闡述,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到該項技術發展至今的流傳。
(三)巧妙運用課本中的德育素材
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本身就有許多歷史人物提倡過不少與德育相關的話題,巧妙運用結合這些話題,將歷史人物的品質思想和現代學生應學習的價值理念相結合,便能事半功倍地起到引導成長的目的[2]。歷史上有不少學術派的主張,例如道家、儒家、墨家等,以儒家學派為例,教師可以在闡述其“孝、忠、仁、義”等關鍵思想的同時,讓學生也闡述自己對該類思想表達形式的思索,鼓勵他們遵循這些文化結晶與道德標準,嚴格且高標準地要求自我,從中學習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以此為警示,從而對親人朋友乃至社會做出有效有力的貢獻,為我國青少年發展的未來道路奠定基石。通過歷史文化的闡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傳承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美德。
三、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過去,但在此過程中,同樣需要運用適當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培育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正面思想,為其未來成長道路的發展做出鋪墊。如此一來,學生便可以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同樣學習到為人處世的方式,提升自我修養和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新課改下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玉彬.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探討.現代教育科學,2017(7).
[2]石忠.淺談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學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成功:中下,2018(1):161-161.
作者簡介:魏存霞,(出生年份—)1978年6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甘肅蘭州;職務/職稱:中學一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四中學;單位郵編:730050;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育教學;所在省市:甘肅省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