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軍
摘要:探究高中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教學,讓后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本文作者從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幾個方面做一闡述:后進學生轉化的基本知識;高中化學后進生轉化的基本策略,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
關鍵詞:后進學生;主動學習;基本策略;科學態度;知識傳承
1 后進生轉化的基本認識
多年來,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自己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很少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導致突然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提問時,竟然不知道如何提問。以下是調查時部分學生的回答“找不出問題”、“理解不深,想不出問題”、“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問題太小,無價值”、“問題太弱智”、“問題太無聊”、“問題太難”、 “太快,來不及思考提問”、“提出問題的機會少”。
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還是要用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特別在高三的應試訓練中,有的學生做了很多題目,比較有感覺和經驗,但是現在的信息、情境題越來越多,需要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套用正確的知識去靈活面對,計算題也大多結合工業生產的背景進行設計,為了算而計算的題目少了。所以地毯式轟炸做題以增加熟悉度不再是高水平考試的目的了,高水平的考試考的是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正確分析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如主動編題,看書上的資料也能有編題的可能性。比如曾經有一道初三化學知識背景的反應,又是高爐煉鐵原理的實驗室設計,它包括了氣體的凈化、檢驗、酒精燈的點和熄順序等,有的學生可以設計很多問題,說明他對知識掌握的全面、考慮問題更縝密。
2 高中化學后進生轉化的基本策略
在有限的課時內盡量多地安排學生進實驗室,通過感性的體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是化學教師的心愿。但實際情況是,有些學生從來沒有使用過火柴,特別擔心劃出的火焰會燒到手,教師對這一行為雖然詫異,但不至于嘲諷,在生活中使用煤氣灶是不需要火柴的,一些同學的確沒有使用火柴的機會,教師要結合時代的改變,站在與學生同等的角度輔助學生練習,當然也是“高二實驗操作能力考試”背景下的要求,膽小的學生克服恐懼學會了,未嘗不是一種欣喜呢?所以“科學素養”中的“實驗技能”可以說也是培養學生“生活技能”的一部分。例如,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教會學生制作手工皂、化學暖袋等。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有“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周光召先生說:“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實事求是,一個是追求真理,這是最根本的內容。”在實驗這種最體現真理的發現過程中,教師必將回答學生提出的若干為什么,如在NH4Cl固體分解的實驗中,有同學嘗試把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了試管口,并且在實驗報告中提出疑問“為什么石蕊試紙變藍了,而不是變紅了?”,書上只是介紹了分解產生的NH--3和HCl在冷處相遇后又會化合為白色固體的事實,但學生多了一個加試紙的動作,多引出一個問題。教師對于這個細節的處理和回答,一定要讓學生滿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學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師是否引導到兩種氣體的擴散速率上去呢,雖然書上沒有要求,但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有了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是否可以激發他更深入地自我學習呢?
3 結論與反思
3.1 教師“只說不聽,學生只聽不說”的機械課堂教學,讓學生興趣大減,沒有興趣的學習會讓人覺得累,再加上過多的作業,高達44%的人都表現得累、無興趣。調查部分學生的回答“累,沒精力”、“想睡覺,人不在狀態”、“作業越來越多,忙得沒時間思考”、“無興趣,腦子懶得動”。
3.2 繁重的工作任務加上精神壓力,使教師不能每時每刻都對每一個學生的提問都保持熱情耐心,導致許多學生對教師產生了誤解。
3.3 多年來,課堂上教師習慣于自己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很少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導致突然給學生機會讓學生提問時,竟然不知道如何提問。
3.4 有一部分自信獨立能力強的學生,發現問題時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會提出問題與教師交流。以下是調查時部分學生的回答“遇到問題喜歡獨立思考,自己解決”、“覺得自己能解決”。
以上研究表明:由于多數學生隨著年齡增長,興趣、好奇心及發現問題的能力減弱或說不清有什么變化。因此在教師要求其提出問題時,多數學生對思考發現問題不感興趣或根本不知道怎么發現問題,只會問一些作業上不會做的題,而不會自己思考提出問題。只有少數學生的興趣、好奇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強,所以也只有少數學生在教師要求提問時,能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為此:
(1)探究令人困惑的情境和問題能培養好奇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如果學生親自去研究和發現了某種東西,親自去把握具體的事實和現象,那么這種駕駛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這一點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也可以得到反證,平時的教學中,學生探究機會少,但機械重復地聽、記和練過多,無意中傷害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導致學生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約25%是減弱,約30%說不清。因此,要在平時教學的準備、理解(或建立表征)和應用3個階段中,盡可能讓學生探究挑戰與技能之間要達到最佳匹配的問題,或將某些活動加以修改,以便讓學生提問。提供機會使學生更多參與逼真的科學過程,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行動,沉浸于探究活動中,享受思考問題的機會,享受問題中的樂趣,即所有人經過努力都會得出“哇”的驚喜。
(2)偶爾給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學習內容的機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年幼兒童身上容易看到好奇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會越來越少。在學校中,他們面對的是教師為他們選擇的學習內容、教師為他們選擇的學習方式、教師為他們選擇的學習時間。很多時候,這種由學生選擇學習內容或僅因為有趣而提問題的觀念離孩子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至少偶爾給學生選擇他們喜歡學習內容或討論他們提出的有趣問題的機會,有自由選擇機會的學生有更強烈的好奇性和興趣,我做某事是因為我選擇這么做,而不是別人要我做。
參考文獻:
[1]梁英豪著.關于探究的初步探討[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梁慧姝,鄭長龍著.化學實驗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鳳翔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