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煒
摘要: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下一代,學校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場所,作為一名教師,應發揮自身所在學科的作用,讓學生接受到一定的文化知識,并接受到一定的德育教育。利用這種方式,為學生的人生成長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數學;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于教育來說,有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除了應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下,教師應在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對于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進行一定的改造,以適應當前的教育發展,發揮數學學科的德育精神。
1 初中數學教學中建立立德樹人體系的優勢分析
1.1 說服性
數學這門學科是一門考驗學生邏輯能力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身具備一定的邏輯能力,學習的效率才會提升。在數學學習中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概念和公式,對于這些公式和概念來說,其是經過了無數數學家經過實踐檢驗得到的,因此,數學學習中具備的說理性也是大家認可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學科的這一特性,更好地幫助學生。
1.2 真實性
數學這門學科和實際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其中的聯系,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實用性。利用數學這門學科開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和學生拉近距離,利用數學課堂學習作為一個契機,更好地進行學習。
2 立德樹人視域下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具體策略
2.1 通過數學教學的理性,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態度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上,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只有通過思考得到的結論,學生才能更好地記憶。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發現某些學生在學習時,有著一定的懶惰心理,對于一些比較困難的學習內容,不愿意多花一些時間理解,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當前的教學中,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給與學生一定的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思想上的誤區。對于一些知識內容來說,學生感覺自己理解了,其實只是理解了其中簡單地部分,而關于其中深層次的內容,學生并未理解。教師在教學時,應認清這一現狀,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學體系,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時需要具備一定的理性,從而讓學生學好一定的數學知識,具備一定科學的人生觀念。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這一教學內容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會得到一定的結論,即: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但是這個結論該如何驗證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探究,通過學生動手得到的結論,更具備一定的記憶效果。通過這一方式,教師也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讓學生在學習時,更具備一定的找尋真理的精神。
2.2 利用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敢于質疑的精神
數學這門學科和實際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發掘生活中的元素,注重和現實生活產生一定的聯系,利用這種方式,讓學生發現數學學習的實用性,讓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
例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因為和實際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利用學習到知識匯總生活中的數據,為學習生活帶來便利。對于學生來說,第一次面對這樣的任務,有時候還是會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師可以趁這個機會,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讓學生在面對困難問題時,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為學生的人生成長打下基礎。同樣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教學內容時,生活中有著很多的抽對稱圖形,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判斷,對于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相信學生們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教師不用急著告訴學生們正確的答案,而是要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思考,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
2.3 體驗數學美感,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
數學中的很多的知識點內容,其發現過程都是具備一定的趣味性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為了縮短課堂教學時間,針對這一部分知識,有時候會選擇略過,不給學生細講,不讓學生進行思考,這也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中,無法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美感。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介紹數學概念的具體發現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獲得美的感受,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立德樹人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發揮數學學科的優勢,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在數學學習課堂中將德育精神和日常的教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到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為學生人生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虞盈盈.核心素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培養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7).
[2] 徐玉榮.論德育教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7(04).
[3] 李中清.初中數學教學與德育的有機融合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05).
[4] 沈依騰.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
(作者單位:四川省平武縣古城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