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朝
摘要:教育的本質在于立德樹人。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人才的培養與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更應該是道德的教育,堅持將道德教育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幫助青少年群體盡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夯實我國發展的人才基礎,只有堅持將德育放在智育之前,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本文從當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現狀、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發展現狀這兩個方面進行研究,為將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與生活德育融合發展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德育;生活化
一、當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現狀
教育主體。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體主要是青少年學生,他們雖然從小就學習思想品德、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德育課程,但是從總體來看,很多初中生的道德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榜樣的力量還需要不斷地充實到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從本質上來說,雖然道德教育的主體是初中學生,但是不可否認對初中生家長的德育教育也應該提升到整體初中德育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來。與學校教學相比,耳提面命的影響力小于身教言傳,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能力最低的教師也不會教育自己的學生去闖紅燈,但是家長就可以以“急、忙”為理由而違反交通規則。所以,道德教育的主體不僅僅局限于初中生,還要對學生家長進行教育,讓德育的警鐘長鳴。
教育內容。當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內容主要來自于教師的講解、父母的教育與社會的流傳。但是在當前經濟發展加快的社會,資本的流通導致很多人包括教師、家長的思想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發生扭曲,比如在教育上,很多家長的功利心較強,把自己對子女的期望轉化成對子女德育的苛求,“你考上好的大學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孝順”,很多父母將子女對自己的孝順轉化為具有功利性、物質性的要求,這難免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還有些父母將孩子成績好壞變相理解為孩子對自己的孝順,“你好好學習就是孝順我們,不好好學習就是不孝”,這與古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堅持將科學的、客觀的德育教育內容引入課堂與家庭德育教育中,確有必要。
教育效果及表現。在當前的德育教育現狀下,教育效果較為明顯,可以根據教育重點將教育效果的表現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正常德育教育效果下的青少年,他們可能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良好的學習成績,但是他們的整體道德水平相對較高。還有一類是在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中出現的“好學生”,他們雖然學習成績較好,但是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不是很好,自私、自大,堅持以自己為中心,缺乏必要的奉獻精神。對后者的教育,就要從正確的德育內容及德育方法出發,提升德育效果,讓他們的發展更加全面。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發展現狀
受重視度不夠。與傳統的語文、數學、英語教育相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受重視度不高。從考試分值分配與課程設置的節數就可以看出,當前社會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內對道德與法制課程的重視度不高。一方面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學生與家長認為這是“副科”,在初中時期最主要的是抓好“主科”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在社會發展中,道德與法治的社會影響是隱性的,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大科目相比,道德與法治在學生時期的使用頻率與接受度較低,因此不能引起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重視。
學習積極性不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講解模式還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主,再加上人文類學科教學中雖然邏輯性較強,但是需要熟讀與背誦的固定知識點較多,尤其是在法治教學課程中,課本內容既深奧難懂又缺乏生動性與吸引力,導致很多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較差,理解不到位,應用不及時。
授課方式陳舊。雖然當前的網絡發展速度飛快,信息滿天飛,但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用較少,教師以課本內容講解為主,缺乏知識拓展,師生互動不及時。很多情況下的互動只是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讓走神的學生回過神來,并不能通過師生互動提升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的吸引力。
三、如何將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與生活德育結合起來
情感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感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道德與法律的互通性是事理發展的基礎,通過情感教育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初中生大多處于思想的叛逆期,普遍出現難于管理、難于教育的現象。堅持從情感角度出發,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讓更多學生愿意與教師進行思想的交流,這樣教師就有更多機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滲透,為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入心入腦提供有利契機。道德與法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道德是對法制的細化與微化,因此要做好道德約束工作,還要從家庭角度出發,家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必須對學生進行家風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教育與其他德育教育,堅持夯實道德的底線,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一定的情感基礎。
網絡引導?,F代社會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網絡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對教育、生活、學習的沖擊力度不斷加強,對人們的思想也有一定的沖擊。網絡科技以其便捷、高效、低價深受群眾喜愛,這其中不乏初中生、高中生等青少年群體。當前初中生的“觸網”現象較為普遍,簡單以杜絕中學生上網來保證學生教育的方式是不恰當的。初中生社會經驗不足,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差,對初中生進行有效引導確有必要。各科教師都要重視對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的網絡教育,在課堂上運用靈活的網絡教學手段,讓學生對網絡的積極運用方向有所了解,避免學生被網絡中的不良文化、不良現象侵蝕。
生活教育。道德與法律的本質區別在于道德是以中國自古以來約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規定來對群眾的日常生活、社交溝通、待人接物等方面進行約束,它主要是通過日常教育表現出來的,家風建設、鄉風建設等,都是對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加強對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與德育生活的結合,就要將四位一體育人模式引入到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中來。在教師群體方面,堅持將課堂作為學風建設的主戰場與主陣地,把日常教學用生動的生活與學習事例表現出來,提升道德與法制課程的吸引力。生活教育的另一個主體就是家長。家長對初中學生的道德、法律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道理很簡單,但是操作卻有一定的困難,家長必須在青少年叛逆的初中時期做好自身表率工作,堅持通過言傳身教為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樹立榜樣。
德育滲透。通過目前對較多初中教師的調查發現,他們普遍存在一種教育觀點,認為不同學科的教師承擔著不同的職責,而德育教育無疑就是思想品德教師的責任,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僅圍繞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進行教學,幾乎不會關注德育教育。此種教育觀念顯然十分不正確,每位教師都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并且每個學科之中都會多多少少涉及一些德育教育內容,絕不可能僅靠思想品德教師的教育就能圓滿地完成德育教育任務。為此,各學科教師需要在意識到這一點的同時,針對班級學生制訂統一的德育教育計劃,在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之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教育內容,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通過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為學生提供涉及面更廣的德育教育。
結語:初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育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堅持將德育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教學、生活、學習中,才能為學生的全面德育教育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浦璠奇.初中德育教育的具體方法分析[J]基礎教育.2019(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