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峰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質呈現下降的趨勢,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06年12月召開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提出若干項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的措施,其中包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全國中小學校紛紛響應這一號召,根據本校的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陽光體育運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因此對中小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進行調研,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顯得尤為必要。
全國陽光體育已經開展很久了,在大多數小學雖然操場不是標準的,但是也從來沒有想過上課沒場地的問題。我校操場只有小小的周長不到200米的橢圓形場地,雖然有籃球場、排球場等,然而操場小,要將全校近2200多的師生整合在這樣一個場地里活動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如何充分開發小體育場地的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將是新課程標準對我們學校體育教師是一個嚴峻考驗。對此,我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小體育場地資源,讓小場地也能玩出新花樣。
在課間操上,我們通過分批次進行做操,合理安排時間和位置;在課間活動中,我們進行室內與室外相結合,讓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上,我們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合理安排場地。經過這幾年的實踐,主要教學體會如下:
一、區域劃分法
在小場地上同時有幾個班級上課,使學生的活動范圍大為減少,這時應采用“區域劃分法”,即固定隊行進行練習,要求位置不變而教材教法多變,除了提高身體素質的體操、跳繩、立臥撐、徒手技術動作等練習外,還可以做單雙數相間的繞人運球、跳躍曲線跑動、前后排雙手胸前傳接球,利用體操棒或小型器材進行協調性練習,用沙包進行拋接練習,充分鍛煉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感。教學秩序活而不亂,易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易散亂的球類課中,采用圓圈教學,將各種練習安排在同心圓周上,進行順、逆時針地運球、行進間傳接球,向圓心、圓周的放射性投籃。
二、整體統籌法
全校體育課整體計劃,交叉排課,防止同類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充分利用學校的自然環境和建筑物,做自然地形跑,如:沿著花壇跑、繞樹慢跑、臺階兩腳交換跳、跑樓梯、沿墻根慢跑縱跳摸高、靠墻手倒立,對墻投擲、繞過障礙等。這種方法因地制宜,順其自然,學生情緒很高,運動量易于掌握和調整,組織隊形不易混亂、活潑自然,靈活而不忙亂。
三、口令多樣法
1.減少哨音,多采用音頻較低的掌聲、口令、手勢信號和音樂等。
2.有節制地控制口號聲、歡呼聲和適當調低聲響。
四、資源配置法
將一些危險的體育用具或者有些沒有的體育用具用其他安全、有效的物品替代。如利用紙團、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等輕物代替壘球擲遠;讓學生玩跳背的游戲來代替山羊分腿騰越的練習,用跳橡皮筋來代替練習跨越式跳高的過桿技術,可以增加練習次數,掌握好運動技能,并有效避免運動損傷,在進行練習時應注意加強組織紀律性,只有良好的紀律,才能保障練習次數和質量。
五、循環練習法
在有效的范圍內分組練習,如:第一組跳繩、第二組舉重物、第三組立臥撐、第四組蛙跳。分散練習,依次輪換,只要組織嚴密,所有空間都能充分得到利用。
六、徒手模擬法
不用器材而只用手勢動作,如:雙手胸前傳球,原地側向擲壘球,滑冰的蹬冰技術練習和彎道壓步技術練習,籃球的重點技術三步上籃練習等。充分利用少年兒童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做好徒手練習。
七、游戲法
在適宜的場地上利用“游戲法”完成教材內容,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得到全面發展。利用游戲規則讓學生理解動作技術的要點,如:讓學生模仿青蛙跳的動作,讓學生體會雙腳起跳、雙腳落地的動作;畫一個有規則的圓形圖案,用小白兔的故事教低年級學生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一邊跳圖形一邊唱兒歌,讓學生體會雙腳起跳、雙腳落地的基本要領。還可以開展活動范圍更小的游戲,如:“叫號賽跑”“貼膏藥”具有對抗性質的“斗雞”比賽等,既提高了練習興趣,又提高了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與玩”中掌握動作要領。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一種興奮狀態中,利用游戲規則讓學生理解動作技術的要點,形成良好的紀律性。
八、教學競賽法
利用多種競賽活動形式加大運動量,如:迎面接力由單人跑改成手持實心球1~2個,提高難度,高年級可進行背人負重的接力,在跑之前做5~10次深蹲或立臥撐加入運動量,利用增加密度來加大運動量,如:傳球時由2人迎面傳球改為三角、四角或用兩球進行,提高傳球數量和質量。跳繩每人跳躍個數由少逐漸增多,有條件的學校可用海綿墊練習前滾翻,再過渡到前滾翻接力,通過增加練習次數達到合適的負荷量和良好的練習效果。
九、科學定位為法
在教學當中要考慮到地區和學生的特點,如:冬天在許多地區學生喜歡玩毽子,而且能玩出很多花樣,應在體育活動中充分發揮這一特長,把水平高的組織起來,進行一些小型的單項比賽,進行正確引導。還可將民族優秀傳統項目“武術”貫穿于教材當中,不需要器械,在小場地上同樣能達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