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萍
語文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保證語文教學質量,需要教師發揮出語言的作用,準確地運用語言。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特點以及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體現出這些特點。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規范性
小學語文教學最直接的教學作用是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用語言說話、寫字、寫作等。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發育都還不成熟,他們具備很強的模仿能力,而教師正是他們最常模仿的對象,所以語言教師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一是在講話時盡量講普通話,尤其是方言氛圍比較濃厚的地區,更要注重語言規范,讓學生從小就能掌握標準的語言發音,吐字清晰。二是教師在語言表達時,要合情合理,符合語文教學氛圍,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具備規范性,給學生樹立好榜樣。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目的性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學到相應的語文知識,語文教師要有目的性地規劃語言,引入教學內容、講解教學內容。與目的性相伴的是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要保證預言表述的科學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探究,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尤其是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教師的語言表達也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語文教師要提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書寫教案,設計好每一個環節的語言銜接,確保整個課程能夠按照教學目標一步一步完成,讓學生順利地學到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
三、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一個明顯特點,這主要是因為教師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能夠在語文課堂中營造更加活潑、活躍的教學氛圍,減輕單一的語言教學所產生的沉悶之感,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從而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調動主觀能動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明確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掌握他們的核心和意義,用生動趣味性的語言表述對這些內容進行加工,讓學生通過書面的語言,看到一個立體生動的世界,更好地保證語文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低年級學習漢語拼音的教學時,教師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通過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比如: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有a別放過,沒有a找o、e;i、u并列標在后,這樣標調準沒錯,等等。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學習作文寫作、學習標點符號使用方法時都可以通過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孩子記憶。還有教師在講解生字時,可以通過分析文字的形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字,學會如何寫字,比如哭泣的“哭”字,就像是兩只眼睛落下一滴淚水。其實,語言的表述是豐富多彩的,只要稍加用心,就能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所以教師在課下要多學習,多收集一些語文教學資料。
四、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情感性
用文字語言表達情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素質教育所推崇的語文核心教學素養之一,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教學語言的情感性,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捕捉情感的變化,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先進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除了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外,教師要教會學生領悟、欣賞文字的能力,讓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去辨別其中所蘊藏的情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一方面,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先深刻領悟其中的思想主旨,在讀課文時,要滲透出這種情感,將學生帶入這種情境之中。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或獨立思考的方式朗讀課文,逐一分析字句、詞匯,體驗其中的情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合理運用教學語言,體現語言的規范性、科學性、趣味性、目的性以及情感性,讓語言成為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有利工具,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性。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