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摘要:二十世紀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二者發展出現嚴重失衡。經濟的增長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提高,但是對于環境帶來的威脅卻逐漸加大。因此,協調人與自然關系,處理環境問題成為現今時代討論的重要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生態人學思想的應用為人與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幫助,為我國從快速型發展向科學穩定型發展的轉變提供了動力,是構建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必備要素。本文主要對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以供借鑒。
關鍵詞: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當代價值;生態文明
面對當今國內嚴峻的生態環境,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勢在必行,但是如果缺少相應的科學理論指導,最后取得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我國的基本指導思想,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通過對生態人學思想的挖掘,可以找到一個新的角度來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1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對西方環境保護主義思潮進行了指控批判和反駁
西方環境保護主義思潮開始于20世紀中后期,源于蕾切爾卡遜編撰的《寂靜的春天》,這本著作的主要內容是挑選馬克思著作中的一些片段,并對其部分觀點進行抨擊和質疑。在馬克思著作中,普及了自然支配理論,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關系,以及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但是蕾切爾卡遜卻認為馬克思的自然支配理論其實就是一種較為極端的,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想主義和價值取向,他將馬克思的自然支配理論進行了歪曲,其認為馬克思的自然支配理論只是將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種可加工對象,人類對自然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利,并說明這種思想對于人們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威脅。
但實際上,在馬克思著作中,其對于自然支配理念的表述是這樣的:人對自然的支配,在每一新的進展中擴大了人的眼界,文明人需要與自然作斗爭。馬克思用了一種比喻的形式,將人類對自然的支配進行了表述,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主宰與征服。同時馬克思對于支配也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人雖然能服勞役,但并不代表其就是世界的主人,自然本身就存在著不斷的變化性,是不可能被人類完全支配和占有的。另外,馬克思也總結了恩格斯說過的一段話: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從這里就能夠明顯感受到,馬克思想要表述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關系,而不是單方面的掠奪和占有。
在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中,其將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表述。其認為,人的勞動除了是對自身行為的把控外,還是對自然界物質變換的一種把控,這種把控的實現需要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配合,兩者屬于一種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相互統一、相互制約的。如果僅從只言片語中去理解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闡述,未免過于斷章取義,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由此也可以說明,西方環保主義者的片面性和不正確性。
2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對實現現實環境問題的認知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
現今人們所處的時代中,存在著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并正在持續惡化中,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對地球上的生命體帶來了較大的威脅。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對自然的破壞也在不斷加深,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從原有的和諧發展,變成了現在的極端對立,這種形態的產生,為人類生存以及后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也為地球生存質量的提高帶來了阻礙。
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將人與生態的關系比喻成水和魚,在工業快速發展的當下,人類對于水資源的污染也在逐漸加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一些魚類還出現了變異的情況。這也明確的預示了現今人與自然之間發展的關系,社會經濟的發展,讓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為了滿足人類的私欲,自然環境被不斷的破壞,且正趨于無法挽回的局面。可反觀人類,其還在為自己的發展而沾沾自喜,并未意識到其已經在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正在推動自己走向滅亡。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悲慘例證,一連串災難接二連三的爆發,至今都讓人們不寒而栗,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和教訓。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增多,使得人類生存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在自然破壞的同時,人們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恩格斯早就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在現今文明時代的發展中,從未像現在這樣,急需一個新的思維發展模式來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問題的緩解提供幫助,而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的提出,讓人們明確了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統一發展的關系,了解到人類世界要想更好的發展下去,就需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人學思想中,堅定的表明了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受制約和受限制的這一主張,而自然界則有著既定的發展規律以及發展尺度,人類需要遵守自然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融合。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需從思想上將自己的主人公理念予以剔除,遵循自然界既定的客觀規律,并秉持著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思想。在馬克思的理念中,人與自然之間是等同的,即人將自然進行對象化的同時,自然也會將人進行對象化。而現今社會發展中,自然生態之所以會遭到嚴重的破壞,無疑是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私欲,而無視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人類無止境的索取,最后引發自然界的報復。從生物發展角度來看,人類確實處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但是如果因為這樣而產生一種凌駕于自然萬物的思想,無視事物發展的規則和秩序,勢必會遭到食物鏈下層生物的過激報復,進而推翻原有的金字塔秩序。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必要空間,是人類進化的產物,人們如果不能更好的看待和對待自然,那么自然也勢必會以同樣或者更嚴重的行為來保護人類,所以做好河湖自然、關愛自然應該是現今每個人的應盡職責。
再者,人類應該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并將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生產和工作中來。任何實踐活動的開展都是以自然為支撐實現的,如果沒有自然的支撐,任何行為都將是抽象虛假,甚至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的生產生活、工作與自然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協調好這幾者的關系,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包括物質生產、科學文化生產、人自身的生產以及精神生產等多方面內容,而生活和工作涉及到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這一理論中的很多思想都與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在現今發展中,人類需要有效落實這一理論的中心思想,并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來,以解決人類生存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摒棄原有的“消費到病、娛樂到死”扭曲思想。同時也要掌控好物質和精神這兩個維度之間的關聯性,杜絕“物質大爺、精神乞丐”的價值理念。
3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為生態文明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導向
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現今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其對于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生態文明建設摒棄了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對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觀。生態文明的發展與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界定,啟發我們要抓住社會建設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點。
之所以說社會建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是因為生態危機和生態文明的本質規定。從本質上分析可以看出,表面上其表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關系危機,但是實質上缺失人與人之間在資源占有、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危機。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人與人在自然利益上的關系進行有效調節,而通過合理社會關系的社會建設則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達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目標。從生態文明的本質上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生態文明的發展不僅未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產生任何影響,相反,在生態文明的作用下,還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多保障。與此同時,其也為人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滿足了人們現今生活的需求。因此,將生態文明和社會建設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并將社會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能夠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落實。
在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中,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關于人這一主體方面的表述。從價值關系和主體意識上來看,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主客體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充分發揮人類的創造性和價值向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曾有學者對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實行了剖析,認為其是在追求人類自由解放的基礎上,合理的解決現有的環境問題。這一思想表明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單單是對現有環境問題予以解決,還需在堅持以人為價值向度的基礎上,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以及實現人的持續發展。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總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未來應致力于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些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統一的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則是為了實現生態和文明的有效結合,從而為人類創建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這一價值取向說明了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調動了廣大人群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和實踐性,樹立人們正確的環境意識,希望人們可以自主的進行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改造,而不是像以往單一的索取或者順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突顯人類的主體地位,實現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和銜接,進而創造出符合人類發展要求的新世界。在現今時代下,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需符合人與自然生態一致性的發展目標。在建設過程中,人類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覺悟,主動走進自然、感受自然、保護自然,堅信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既堅持價值取向上的以人為本、為民造福,又緊緊依靠人民力量來做好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4結語
本文試圖站在馬克思自然觀理論的角度,對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進行闡述,并對其在當代的價值實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全面闡述了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對現今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希望在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理念的影響下,人們能夠持續深化自身的環保意識,不斷加強自身能力,進而為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批判的三重視域論析[J]. 劉建濤,浦佳.?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5)
[2]馬克思是如何論證共享發展的——讀《哥達綱領批判》的體會[J]. 趙學清.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6(03)
[3]馬克思思想的生態之維與環境保護的可能之路[J]. 蘭洋. 法大研究生. 2015(02)
[4]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J]. 郎廷建.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