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蘇然
摘要:隨著互聯網業務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逐步滲透到傳統的金融業務中。這種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金融業務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構成了挑戰。本文主要研討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實踐影響。根據這些影響的結果,本文提出了商業銀行應對挑戰的相應對策,論述了我國商業銀行如何科學運用互聯網技術發展金融業,促進銀行業的可持續開展。
關鍵詞:互聯網;商業銀行;金融
一、前言
盡管互聯網金融已成為當今金融形勢下的一個熱點問題,但與人們普遍注重的問題比較,網絡金融的含義在學術界還沒有構成一個非常清晰的界說。從廣義上講,金融的實質是融資。金融與資金的發行和流轉有關。從狹義上講,金融僅僅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款項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后,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即不同市場主體之問的資金轉移進程。這種轉移進程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融資:另一種是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主要方法是資金需求方直接向資金供應方供應資金。最典型的直接融資方法是股票和債券。問接融資的主要方法是資金需求者經過中介機構而不是直接經過資金獲得資金。供應商對接方法以商業銀行為代表。因為廣義金融和狹義金融的存在,互聯網金融也有廣義和狹義金融。從廣義上講,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發展、平等、協作、同享”的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是與傳統金融業彼此浸透構成的。從狹義上講,互聯網金融的新領域包含傳統金融產品的在線營銷、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渠道等,但不限于此?;ヂ摼W金融應在與貨幣信息化的層面上進行界定。換句話說,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問接融資,只需運用互聯網技術來實現,就是網絡金融。本文的主要意圖是研討一般的互聯網金融,而不是簡略地評論互聯網技術。
二、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技術與操作安全問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在實施支付、收單業務時面臨著安全問題,包括交易體系自身的安全性和銀行與客戶之問信息傳輸的安全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銀行業在電子銀行體系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滯后。但是,網絡安全意識的不足和網民對銀行的安全教育的缺失將導致安全風險。同時,安全問題不只與銀行與客戶之問的互動有關,也與第三方的行為有關。伴隨著銀行電子化進程的逐步加速,銀行職工對電子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銀行來說,僅能處理容易計算機操作的技術已不再滿足銀行的工作。因為知識結構的單一的,不能同時掌握銀行業務和掌握電子技術的人將被淘汰。同時,不斷開展的電子銀行業務也需求不斷晉級和更新,以支撐使用開發軟件的技術人員。
(二)法律監管問題。作為新興事物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體系建設明顯還存在完善的空間。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不甘落后。許多商業銀行現已開始樹立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商業銀行控制網上交易風險的能力有待驗證,還需要樹立自己的用戶數據和信用系統。商業銀行白有電子商務平臺的風險控制范圍也將隨著平臺的建設逐步擴大,對風險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業具有較高的風險,是一個管理和經營風險的行業?;ヂ摼W金融的發展沒有風險防控的主體。風險控制系統將無法有效地控制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假設風險顯露,很容易失控。單個風險或許導致系統性風險,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風險處理和風險控制是金融業的根基,也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問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交易對手、交易方式和交易結果都是電子化的。網絡金融業務逐步擴大,使監管范圍更大,對監管水平要求更高,有效監管愈加艱難?,F行的現場檢查制度無法發揮有效的作用。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不只是一個制度現狀,行業自律性不夠嚴謹、要求不統一、規范不一致,導致互聯網金融業務仍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之中。
(三)運營風險問題。一是業務風險?;ヂ摼W金融業務風險主要包含操作風險、市場選擇風險、名譽風險、信譽風險、收入風險、縱向競爭風險和破產關停風險等。二是洗錢、套現等違法行為。網絡金融交易快捷、隱蔽。日常反洗錢作業,如獲取交易信息、監測和分析資金活動、辨認客戶和辨認可疑交易等,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無法跟蹤流動性,容易造成洗錢風險。
三、我國商業銀行的電子金融化發展對策
(一)加強系統技術與安全建設。一是涉及公民權益和金融安全的關鍵性技術。包括管理環節、設備規范、網絡體系架構、信息安全等在線金融體系。它有必要符合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國家規范和行業規范。二是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大力推廣互聯網加密技術、密鑰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提高計算機體系關鍵技術水平和關鍵設備的安全防御能力,降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技術選擇的風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三是改善互聯網金融的工作環境。在硬件方面,加大對計算機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計算機體系的抗侵犯和防病毒能力,完成對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絡運營的安全接入,運用數字證書為互聯網金融效能交易主體提供安全的基礎保障:實時動態監控體系安全,確保從事互聯網金融效能的組織具有必要的風險預警、區別和管控能力。
(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監管職責。首先,加強立法。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網絡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規范了網絡金融機構的組織形式、資格條件、經營模式、風險防范和監督管理等。識別互聯網金融風險,沖擊互聯網。對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的欺詐、賭博、非法避稅、洗錢以及其他金融違法犯罪活動都要嚴厲打擊。其次,重點是樹立金融機構準入和退出原則.經過行政許可處理,提高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明確注冊資本的編織規范、運營規矩和內部控制原則,約束運營主體規模,防止互聯網金融渠道的盲目發展。同時,要樹立健全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完結金融機構的天然整合和優勝劣汰。再次,監管機構確立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規則。擬定辨認數字簽名、保護電子注冊憑證、保護顧客個人信息、明確交易主體責任、有序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具體規則。最后,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國際先進立法的經驗。英國等發達國家在同際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都形成了較為有效和具有特色的規范。雖然我國互聯網金融目前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國外的經驗值得學習,加強跨國法律的適用,以及與國際協調合作,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規范、有序的良性發展及金融改革創新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礎環境。
(三)加強防范非法經營風險,規范交易行為。現在,在整個網絡環境下,實名制無法滲透到各種第三方支付途徑,尤其是過去已注冊的支付途徑。例如,不驗證真實名字的用戶不能通過支付寶賬戶轉賬,也不能在淘寶網上開店,不能進行大額交易。這些關于用戶認證系統無疑是有用的,也是保證網絡安全的重要辦法之一。根據用戶身份的有效性,樹立完善的用戶管理系統。規范交易行為,減少運用第三方支付途徑收取現金和洗錢行為,加強防范不合法的經營風險。即便有不法分子鉆空子,也會發生經濟犯罪,第三方支付途徑能夠查詢相關數據和信息,幫助破案。
四、總結
目前,互聯網金融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金融業展開的主力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與朋友的互動、工作方式、虛擬技術與生活的結合,虛擬資金和現實資金的聯合展開。網絡金融和商業銀行的結合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和大眾,充分發揮各自的展開優勢,終究構成雙贏的展開趨勢。
參考文獻:
[1]蔣艷麗.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19):130-131.
[2]周玉靜,李鑫.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 28):102-103.
[3]劉正平.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8( 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