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紅
摘 ?要:在新課改大環境下,不斷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教學課堂實際上是主要是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改善,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所以在核心素養大環境下,創新與探索高效課堂成為當前教育的最主要步驟。本文主要是從當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著手點,探討在核心素養影響下,高中物理課堂的主要實施辦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效課堂;自主學習;核心素養
高效課堂概念主要指的是用最少的課堂時間完成最多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在構建高效課堂過程中構建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師與學生的思維與相處模式。教師必須從傳統教學模式中抽離出來,將自身從灌輸者轉變成引導者,不斷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能夠開展自主學習,具備探索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教師不斷的引導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效率。本文主要是以高中物理教學作為案例,深入探討在核心素養影響下,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
一、現階段高中物理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興趣
在受到傳統教學思想影響下,目前我國開展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數時候都是將自身作為知識灌輸者,對學生開展填鴨式教學。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習模式十分死板,進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并且對學習難以產生興趣。
(二)課堂缺乏互動
在傳統模式影響下,高中物理課堂主要呈現出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教師在某些程度上因為缺乏與學生之間相互互動的次數與意識,并且使學生缺乏互動意識,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互動能力。學生在聽課的狀態下,很少可以充分表達自我觀點,最終導致自身學習能力低下,具有較低的課堂質量。
(三)學生課堂缺乏實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忽略了教學的生活化與實踐化,將重點放置在教授物理知識點方面,難以將物理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的思維過于死板,不懂得靈活變通與靈活運用,進而導致物理學習效率十分低下,缺乏較高的課堂質量。
二、在核心素養影響下關于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相關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使得高效物理課堂更好的開展,需要教師對趨勢進行全面的把握與調整,避免在課堂上出現教學模式過于枯燥乏味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十分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多媒體視頻教學加入其中,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激發學生興趣,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課堂效率。比如在學習圓周運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的教學重點應當是幫助學生明白角速度概念、線速度概念以及它們之間所存在的關系。因為這方面知識十分的抽象與晦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較大挑戰。而在這時可以將微視頻應用在物理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圓周運動,比如游樂場中的游樂設施等,讓學生仔細觀察圓周運動特點,并且讓學生觀察其線速度和角速度運動,對定義進行有效講解,從而提高課堂質量。
(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將教師教學引導放在課堂重要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能力與自主思考能力,使得教學課堂得到轉變。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使學生能夠作為課堂的主體,主動思考多項問題,并且形成解決問題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最終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這部分內容時,學生能夠判斷研究對象是否在經歷運動后機械能是否守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開展相應的思考。比如游樂場中的過山車,如果沒有發動機的外部作用,那么是否能完成一系列高速運動?它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在學過這部分知識之后,可以利用這些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嗎?教師通過思考與支持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重視物理實驗教學
物理實驗教學主要是指學生能夠通過物理現象,理解理論原理和理論實驗,這在物理教學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通過對物理實驗的操作與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且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等,使學生形成嚴謹的探究態度,以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比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當從利用物理實驗開展實踐教學,利用實驗可以讓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與重力加速度這兩個概念有一個深入且直觀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形成物理感知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前可以花一些心思準備實驗器具,比如鐵架臺等。在課堂上開展實驗過程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步驟與出現的實驗現象,并且深入理解物理知識,以此提高學生學科思維和課堂教學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綜合力能力等幾個方面入手,以此開展實踐教學。在新課改環境下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為了打造高效的物理課堂,需要教師不懈的努力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黃昌剛.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61.
[2]郭瑜.當前高中物理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