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
摘 要:本文綜合賞析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先生基于當時泉州社會現實創作的小說,細膩的文筆處處體現著他對于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控訴。
關鍵詞:春天里的秋天;愛情;自由;平等
《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在二十八歲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對戀人的愛情最終消逝在了封建禮教的屠刀之下的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
“這個世界是壓迫我們女人的。”瑢忽然痛苦地說。——《春天里的秋天·十》。“對著嘉寶的像片,你就會認識女人的偉大。在整個社會的輕視和壓迫下面掙扎,受苦,滅亡,這就是我們以愛為生命的女人的命運。”——《春天里的秋天·十二》。瑢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敢于為愛與家庭反抗,甚至不惜用死來證明自己對于愛情的忠貞。然而在筆者看來,瑢為愛癡狂也太過于癡傻。她愛上的人如果是一個像她一樣勇敢的人,那么這個故事可能就會有一個更為美好的結局。為林而死,或者說是為愛而死,這更像是自己對自己的安慰,但她卻忽視了自己除了愛情還有的別的責任。就像林的哥哥,自殺給親人帶來的傷痛遠比失去愛人要痛苦的多,但陷入愛情而近乎癡狂的人總是忽略掉這一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凄美的愛情故事也便更為凄美。瑢是一個有著先進思想的人,或許她若是生在現在,那可能就是一個積極的女權分子。但這個世界是“壓迫我們女人的”嗎?筆者認為,或許是對的,父權社會承襲了一年又一年,仿佛成了不可撼動的規律。但壓迫還是說不上的,筆者作為一名女性,始終堅信要依靠自己獨立的活。“我們以愛為生的女人的命運”也可以說是無稽之談了。愛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對抗不公的武器,而并非是既定的命運。無論是男是女,都是為愛而生。我們因為愛出生,在愛的環境下成長,也最終變成了一個會愛的人。社會上或許確實存在著對于男女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在愛情中絕沒有男強女弱一說。而平等一詞用于感情也不太準確,大概是誰付出得多便成為了弱者。
我哭他,不僅因為他是我的哥哥,不僅因為他曾經愛過我,還因為他是被女人拋棄了的男子。……在這個社會里不僅是做女人的命運悲慘。我的哥哥也是一生得不到春天的。春天,為什么春天不是為著每個人而存在的呢?——《春天里的秋天·十三》。“然而在我這一生里還會有春天這樣一個季節么?”——《春天里的秋天·二十六》。在筆者眼中,林是一個懦弱的,甚至不配得到愛情的人。雖然是封建禮教阻止了他們在一起,但瑢的勇氣足以讓他們沖破這層束縛。是他的懦弱把他們的愛情葬送了。林總是在感慨自己的春天為何如此短暫,感慨為何不能長長久久的擁有著春天,但卻從沒有為了得到春天去做出努力。但說林不愛瑢嗎?不,他深愛著瑢,但封建的思想讓他本能的逃避。這應該就是封建禮教下最無奈而又最可怕的一面,就算已經暫時脫離了家庭的掌控,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還是會存在,無論時間,無論地點,這種可怕的習慣就如同夢魘時刻纏繞身邊。
雖說《春天里的秋天》是巴金基于當時泉州社會現實創作的小說,體現著當時封建禮教對于年輕人愛情的壓迫。但筆者一向是不相信現實,或者說是命運一說的。什么所謂的由于社會的壓迫致使兩人或是分開或是遭遇不幸,在筆者看來都可以歸結于個人原因,一味的歸咎于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愚蠢了。二人的分開在讀者看來與瑢封建專制的家庭是有著直接的關系的,但卻不是二人分開的全部原因。林的懦弱與對問題的逃避,尤其是在他看到瑢在和另一個男人接觸時選擇逃避,而不是溝通。二人面對家中反對不是毅然決然反對,而是用一種近乎逃亡的方式逃到了一個世外桃源。而這個世外桃源,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不是一個長期的定身之所。
再說作者巴金,巴金對待作品就像對待他的孩子一樣,用自己的愛澆灌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浸潤其中。我的許多年來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淚寫成的書,我的生活的目標無一不是在:幫助人,使每個人都得著春天,每顆心都得著光明,每個人的生活都得著幸福,每個人的發展都得著自由。我給人喚起了渴望,對于光明的渴望;……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給另一種勢力摧殘了。在喚起了一個年輕的靈魂以后,只讓他或她去受更難堪的蹂躪和折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不自由的婚姻,傳統觀念的束縛,家庭的專制,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正在開花的年輕的靈魂,我的二十八年的歲月里,已經堆積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陰影了。——《春天里的秋天·序》巴金 1932年5月。文學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呢?敘事說情、給人以美的感受和體驗還是針砭時弊?在《春天里的秋天》這本書中,巴金把愛情受迫于社會的現況赤裸裸的展現出來,并借此呼吁平等自由和幸福。這本書寫于巴金二十八時的年歲,沒有受到文革的摧殘和迫害,也沒有歷經愛情的甜蜜,只看到了一幕幕封建禮教下造成的血的場景。憑借著一腔專屬于年輕人的熱情,巴金寫下了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人們常說“成名文人,大多濫情”,但能寫出如此凄美愛情故事的巴金,卻是一深情之人。不同于林和瑢的愛情,巴金和他的妻蕭珊可謂一段佳話。他曾在妻子離世后說:“人死猶如燈滅。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個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蕭珊見面的日子就不太遠了。”其中深情讓人動容,甚至也讓筆者也開始憧憬鬼的世界。也許是因為凄涼的愛情故事寫的多了,便格外珍惜身邊的那個人,珍惜在一起的日子。愛情,真的是一種美好而又若即若離的東西。
小說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現實的,所以,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巴金筆下的林和瑢極有可能是很多年輕愛情的縮影。或許結局并不都是一人死去一人遺憾終生這樣的壯烈,但因封建禮教而被拆散的情侶也比比皆是。筆者的姨姥姥就在筆者小時候講過她的愛情故事,已是滿頭銀絲的老太太在講起她的初戀時,臉上的光暈也恰似那二八年歲的少女。只可惜他們的結局也是被各自的家庭拆散,姨姥姥在講述的時候眼中的光也黯淡下去,也許連她都不知道,自己仍愛著那個在她芳華正茂時與她共度風花雪月的男子。當下,我們雖已經不被封建禮數所束縛,但愛情也并不完全是兩個人的事情,或許年輕人的愛情可以不顧一切,可以只顧自己和對方的個人享受。但是,童話故事結束的時候就是我們要面對現實的時候。婚姻往往是不受年輕一代人的控制的。有人喜歡用這么一句話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但是婚姻是兩家人的事情。巴金那個時代的秋日已經去了,現在到我們了,我們的愛情會是由自己做主的嗎?我們的春天會來到嗎?
參考文獻
[1]巴金.《春天里的秋天》.[M].開明書店.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