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江
摘 ?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初中數學課堂模式的創新也開始受到重視。本文以初中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為切入點,分析了課堂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目前我國初中數學課堂的現狀,并為加強課堂合作學習提出了相關有效的舉措。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有效舉措
目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長久影響,我國初中數學的教育模式不夠創新,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促進課堂的合作式學習十分重要。
一、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重要性
(一)使數學知識簡單化
數學中的概念公式、空間模型都十分繁瑣復雜,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合作式學習,能夠讓學生在合作探討中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內容。
(二)使數學知識趣味化
面對枯燥的書本知識和應試的壓力,大部分初中學生認為學習數學無非就是為了考試,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合作式學習,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來,深入感受數學的趣味,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培養數學實踐應用能力
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的理念長久盛行,導致課堂教學方式一直缺乏創新。在初中數學學科的課堂上也同樣缺乏朝氣與活力,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采取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模式,也能夠促進學生將知識與生活中問題相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四)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豐富多彩的團隊合作模式需要學生們進行分組合作、相互協調,在團隊中摸索出默契的合作模式,這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
(五)培養良好的意志和品質
在合作模式下的課堂中除了有合作外,也會充滿競爭,這就需要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付出汗水和努力。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斗爭意識和刻苦努力的拼搏意志。同時在合作競爭的課堂中,樹立良好心態,更加重視過程,對于輸贏拿得起放得下。
(六)緩解精神壓力
合作式學習的課堂可以有效地為學生提供解壓環境,讓學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緩解肌肉緊張和心理壓力。學生在長時間枯燥的課堂學習后,往往會產生一些厭學心理。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可以適當緩和學生焦躁的情緒,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大腦繼續靈活運轉,更好地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七)引導學生適應社會
合作學習的課堂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分組的時候,教師要與同學進行交流;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與同學進行溝通配合。這樣的場所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別人接觸和交流,達到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這樣的能力有益于他們在以后的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二、目前我國初中數學課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缺乏轉變
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這樣的教學觀念使得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參與度較低,不利于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
(二)課堂形式不夠創新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初中數學課堂都采用傳統的口頭教學為基礎,參照課本知識進行教導,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樣單調的數學課堂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良性的互動,難以調動課堂氛圍,使得課堂效果不盡人意。
(三)教學素材準備不到位
對于數學課堂內容,教師的課前素材準備還不夠到位。首先是內容方面,一些課件和問題素材太過理論化,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其次是展現形式方面,教師往往采用板書或者PPT等方式,沒有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數學資源,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加強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舉措
(一)小組合作模式。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上的學習。可以是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學習任務,也可以是小組中的每個成員負責不同的任務。在小組學習中,學生間相互探討、相互協調,通過自主思考和團隊合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僅學習了知識,還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情境創設模式。在一堂課程開始之前,如果教師只是采用口頭講解方式將知識點和問題生硬地拋給學生,學生們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僅會記不住知識,也無法深入掌握并運用知識。情境創設這一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帶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分層教學模式。將水平相近、能力相仿的學生劃入一個層次當中,根據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這樣的差異化教學,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幫助每個層級的學生均能在教學中有所進步和發展。
(四)游戲化模式。游戲化模式往往是初中教師喜愛的形式之一。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游戲能夠使其很快融入到課堂之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協調能力和斗爭意識。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的教學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和創新,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能有效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內容能更好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參考文獻:
[1]楊仲東.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學生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9,387(0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