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芳
摘 ?要: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道德與法治》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和步伐,努力實現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本文基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現狀,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利用教育云平臺中的"教學助手"軟件,從教學方式轉變、評價方式創新等層面來解析課堂的改變。
關鍵詞:教學助手;教學方式;評價方式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作為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舉措,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互動、開放、共享、規范為主要特征的資源觀。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了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安全等相關內容,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法律意識、健康心理和公民意識的發展。在近兩年的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受到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提高了課堂效果,助力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培養。
一、教學助手,資源選擇,填補教材的留白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幾幅圖,幾十個字,一個繪本故事就是一課。可其中要傳遞的三維目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地區有不同地區的認知,不同的學校還有不同的文化,每一課的教學設計都給予教師無限的創意空間。在這種情形下,微平臺“教學助手”走進了我的課堂。讓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生動有趣,內容充實,形式多變,深受學生喜愛,教育效果顯著。
在教學助手備課資源中,教師可以選用精品資源、共享資源、我的資源中的PPT、教案、圖片、微課等進行初始備課。各種有針對性、時效性、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資源充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認識、體驗、反思過程中促進良好道德品質和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發展。課堂上結合網絡素材創設生活情境,容易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交流分享和合作探究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價值認同和內化。這些資源的提供與運用,改變了以往品德與生活課程老師嘮嘮叨叨一節課,學生云里霧里40分鐘的低效狀態。現在一節道德與法治課結束,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圍著老師講述課堂上的話題,講曾經經歷的故事。
二、強烈沖擊,提高認知,引導學生做好自己
在上一年級下冊《我們要有精神》一課時,我播放了天安門升旗手的升旗儀式視頻,孩子們被整齊劃一的正步,昂首挺胸的精神氣和洪亮的口令聲震懾了。然后又播放了孩子們做操時整隊的隊列,和筆挺的身姿。雖然差距甚大,但孩子們亦是認認真真的,一個個嚴肅莊重的場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要有精神”這樣的種子。這些美好的記憶,成了孩子們生活的向往。從那以后,課堂上經常聽到我的夸贊,你站得真精神,你坐得真精神,你發言真精彩。對有精神的孩子我都給予光榮榜獎勵。對于有精神的孩子,我還現場拍照片,通過教學助手中的移動講臺同步發到屏幕上,讓同學們學習,鼓勵這個同學繼續努力。
三、線上線下,行知合一,讓學生快樂分享
在教學助手環境下學習一年級下冊《風兒輕輕吹》一課,根據教材內容,我將兩課時分別設計成清風漫步型,狂風大作型兩種風格。第一課時在微風中捉迷藏找一找,玩一玩游戲,試一試了解風的形成,讀一讀繪本故事風的朋友。豐富的內容讓孩子們感受無處不在的風的樂趣。
將做一做風車的微課發布在家庭作業中。學生通過學習微課,將制作后的作品和玩風車的視頻發給我。教師通過移動講臺在課堂上一一展示分享,完成的同學及時得到肯定,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師在光榮榜的積分中及時獎勵。孩子們將動手動腦制作的榮耀與成功變成一種我真行的精神鼓勵,線上線下的互動,助力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目標得以落實!若無底石堅實,安得山高險峻;若無知行合一,安能行遠攀高。
四、優化情景,體驗感知,教學生健康生活
學習《風兒輕輕吹》第二課時,我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中的風環境,感受風的本領和脾氣。在大本領大脾氣的兩種情景落差中,學生的認知上經歷強烈的刺激。風吹帆遠航,風力發電,風助飛行器飛行等本領的演示,讓學生們了解到風方便了交通,風提供能源,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風為人造福!學生為此驚嘆、折服,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平凡,平靜中的卓越。
第二個環節,風兒脾氣可不小,書中以擬人化的說法就吸引了孩子們。通過教學助手白板播放1-11級風力圖示,在震撼中學生發出哇的驚呼!結合“遇到風兒‘生氣’了,我們怎么辦?”學生討論,得出生活經驗與辦法。生活中,你遇到最大的風是什么情況,你和家人是如何處理的?學生津津有味地走進生活回憶,講述經過,審視處理方法,建立風中防護策略。
我抓住時機播放《臺風與洪水》視頻,將去年暑假臺風“山竹”肆虐畫面再現,孩子們在驚憾中深深感受到生命弱小,生命的珍貴。在風中要學會自我保護,安全意識得到提升。
五、心中有學生,手中有辦法,學真知做真人
信息技術的運用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實現高效教學,高效學習,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得到落實,尤其在培育“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實踐創新”等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方面,更是具有傳統課堂方式下不可比擬的優勢。
我們今天面對的學生都是數字原住民,他們一出生就處于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互聯網+”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因而,他們所經歷的課堂生活也應隨著技術與工具的變革悄然轉身。
杜威: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而真正指向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必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以“身”體之,以“心”悟之,教學助手環境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們在生動的畫面與動態的場景中體驗、感悟,培養孩子樹立規則和公民意識,從而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相信以促進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應用信息技術對教學進行的深度融合創新,必將以“德”浸潤和溫暖兒童心靈,以“法”呵護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金勝華.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生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構建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164-165.
[2]郭娟.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才智,2019(2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