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日前,一則“上海推出純滬語早教”的新聞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在全國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下,是否有必要讓孩子學習方言?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逐漸由方言的保護談到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傳承,“鄉土”一詞成為輿論的焦點。
所謂鄉土,“就是兒童成長起來的地方”(傅葆琛),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根”的所在,可以是鄉村,也可以是城市。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人最熟悉、最了解且傾注無限熱愛的地方,可實際上,人們卻日漸與鄉土疏離。從方言的式微到民俗的沒落,從文化的遺失到歷史的忘卻……在城鎮化、全球化的大潮中,人們似乎習慣了將目光望向遠方、望向世界,卻忽略了自己腳下的土地。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家鄉都不了解,連自己的根都不認可,那他如何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又何談熱愛家鄉、奉獻祖國?
著名教育學家朱永新曾經說過:“文化是留住鄉愁的根,教育是留住鄉情的本。”在傳承鄉土文化的過程中,教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組報道聚焦鄉土教育缺失的現狀,圍繞鄉土教育的內涵、鄉土教育存在的誤區和問題、鄉土教育對孩子成長的意義、鄉土教育的實踐方式等展開,希望能夠引起全社會對于鄉土教育的廣泛關注,以“有根”的教育,培育“有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