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影

整本書閱讀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多樣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它既不同于傳統的課外閱讀又依附于課外閱讀。傳統課外閱讀屬于彈性閱讀,學生的閱讀行為基本處于自發狀態,時間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而整本書閱讀是課程的一種形態,并延伸到課外閱讀,在師生合理安排下進行。
就一個班級而言,大部分學生由于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等因素不能獨立完成整本書閱讀,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干預”及有效指導。師生共選一本書閱讀,意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亦可有針對性地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閱讀。
以《窗邊的小豆豆》一書的閱讀為例
《窗邊的小豆豆》是一部兒童自傳小說。之所以取名《窗邊的小豆豆》,是因為作者在寫該書時社會上正流行“窗邊族”說法,這個詞給人一種被排斥在外圍,而不是處于主體地位的感覺。小豆豆從小淘氣、怪異,一年級就被老師勒令退學。因此,作者自稱當時的“我”是窗邊的小豆豆。后來,這個被排斥的小孩轉學來到巴學園。在巴學園里,小豆豆受到小林校長的熱情接待而喜歡上新學校。在小林校長獨特的教育理念引導下,小豆豆在自由、歡樂、愛與寬容的巴學園里度過了美好的小學時光,從而奠定了她輝煌一生的基礎。
這部作品用兒童的視角記錄了作者在巴學園的點滴生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熱愛教育、投身教育的校長的辦學理念:自由、平等、尊重、責任。全書語言活潑,敘事生動有趣,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對巴學園和小林先生的喜愛,也表達出作者對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的贊賞。
《窗邊的小豆豆》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成篇的故事,這些故事匯總起來全面地反映出一個調皮、活潑的窗邊小豆豆成長為黑柳徹子這樣一位杰出的親善大使的歷程。《窗邊的小豆豆》是一本近300頁、17萬字的無注音讀本,該如何指導小學生完成對整本書的有效閱讀?
“貫通”通讀指導下的全書閱讀
貫通性通讀指導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合理地安排時間,完成整本書閱讀。即:為文本主人公設計“電車站牌”。小讀者讀到哪里就在站牌上標出頁碼(每天讀20頁左右),為期兩周左右讀完全書。另外,還要在“站牌趣事單”上記錄下發生的一幕幕趣事(概括或摘抄),以此來確保閱讀的有效性。
當學生在通讀全書任務的驅動下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后,貫通性通讀指導可以幫助小讀者理清人物及事件。即:為人物“貼標簽”。教師可根據需要設計“人物卡”,也可設計“明信片”。如:天真好奇的小豆豆,在普通學校不停地開書桌上的蓋子,站在窗邊和宣傳藝人聊天,影響課堂;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傾聽小豆豆聊天四個小時,使小豆豆體會到了大人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特意為高橋君舉辦了一場運動會,高橋君從此不再自卑,更加自信了,等等。
像這樣的“明信片”,每個人物可以制作多張,以便學生從不同側面認知人物。這樣的設計也考慮了不同讀者的個體差異,希望不同的讀者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知人物。
“章節”通讀指導下的章節閱讀
章節性通讀指導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感興趣的章節,完成整本書閱讀。即:選取感興趣的章節閱讀,并能夠復述故事情節,做到書中的故事“人人講”、人人講“書中的故事”。《窗邊的小豆豆》有61個章節,每個章節獨立成故事,在這一系列的故事中,可以打亂章節順序,把有一定聯系的章節放在一起閱讀,產生人物或事件之間的聯系,更好地解析人物;也可以把61個故事按照時間順序劃段閱讀,了解某一段時間內人物的變化。
可以把整本書看作一列電車,把前后聯系緊密的章節看作電車車廂,把整本書劃分成多個電車車廂來完成章節閱讀,這樣不僅分散了閱讀系數,同時能把有意思的事件聯系到一起閱讀,顯得更加生動有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設立“故事PK擂臺”,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及表現欲望激發學生有效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閱讀吸收。
比如從“暑假開始了——溫泉旅行”這幾個章節,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布置任務,通過比賽講故事,讓學生比較哪個故事更有趣,進而感受小林宗作校長大愛無痕的教育以及小豆豆的成長經歷,感受童年趣事給小豆豆的成長帶來的變化,體會小豆豆的童真善良,體會校長對教育的詮釋。
又比如從“韻律操——運動會”這些章節,小豆豆由天真、魯莽變得成熟、乖巧,高橋君由不自信變得自信了。通過朗讀這幾個章節中有意思的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巴學園里孩子的成長過程,感受小林宗作校長對孩子們的關愛和良苦用心。
教師分階段為學生設計目標性的章節閱讀,在目標任務的驅動下,在一個個小活動的激發下,可以使學生不斷地體驗閱讀的愉快。
“個性”通讀指導下的整合閱讀
個性化通讀指導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認知整合,完成整本書閱讀。即: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繪制或制作與整本書相關的作品。如在《窗邊的小豆豆》一書的閱讀過程中,教師請學生為文本主人公畫肖像、自制思維導圖等,幫助學生進一步解讀文本內容,逐漸走近人物,進而完成整本書的有效閱讀。
由于每個讀者的閱讀關注點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個性化繪制的小豆豆成長軌跡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但他們對整本書的閱讀認知相同、閱讀感受類似,這就夠了。
在繪制小豆豆的成長軌跡時,有人繪制了“成長樹”,即:天真好奇的小豆豆猶如一粒種子,在巴學園受到小林校長、高橋、泰明等朋友及家人的幫助,成長為一棵正義、善良、勇敢的“參天大樹”。也有人繪制了“時間花”,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豆豆結識了校長等許多新朋友,經歷了許多新奇、有趣又難忘的事情,在這樣的經歷中變成了一朵堅強、勇敢、樂觀的“時間花”。
個性化通讀指導,整合了小豆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這些人和事對其產生的影響。當然,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知整合,他們也可以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整本書進行閱讀整合。
總之,通讀指導貴在“無痕”,重在“指導”,將學生的“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可促使學生高效閱讀,在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樂此不疲、收獲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貢院小學)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