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以此為標志,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教育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大戰略下,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在教育領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種合作方式廣泛存在。如何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歷史機遇,進一步擴大和完善教育體系,辦出令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考驗著保定市教育人的智慧與能力。
保定教育有根有底色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 ,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間,長期為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的區域性政治中心。
保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宋有州學,明有府學, 清代蓮池書院提倡新學,開創了中國教育改革史上的先河,為晚清時代培育了大批政治、軍事、法律、外交、工程、文學、史學、哲學等方面的人才。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推動了中國軍事教育與軍隊的近代化進程,是中國近代軍事人才的培養基地。
這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巍巍狼牙山上舍生取義的五壯士、水鄉白洋淀奮勇殺敵的雁翎隊,有保定外圍機智勇敢的敵后武工隊,還有冀中平原上的冉莊地道戰。在革命戰爭年代,保定人也不忘做教育,開設了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育德中學、“七六”護校革命斗爭爆發地河北省立第二師范等紅色名校,都對革命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師昌緒、牛滿江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保定爭得了榮譽。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蔽《胩猩揭娮C著這一方人生生不息的匆匆步履,艱難困苦磨礪了這一方人果敢堅毅的精神,追求理想成為這一方人拼搏進取的不竭動力。保定的教育人更是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做一棵棵堅定的樹,生根、開花、結果,共筑激情燃燒的教育夢想。
抓住歷史機遇,激活自身動力
保定是全國地級市中第一人口大市,也是教育大市。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深入推進,保定致力成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勢在必行,而教育就是其中重要一項。保定市下轄25個縣(市、區),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00萬。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425所,其中高校17所、普通高中72所、普通初中309所、小學1647所、幼兒園2297所、特教學校19所、中等職業學校64所,在校生191.1萬人,教職工14.0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1.4萬人?,F階段,保定市教育發展水平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及群眾期盼相比,差距還較大,特別是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大班額、擇校熱等現象依然存在。
但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而且將持續縮小。自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保定處于千載難逢的戰略性機遇期、窗口期,保定市教育局聚焦教育短板,在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上狠下功夫,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上狠下功夫,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各類教育質量上狠下功夫,在提升教育服務保定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上狠下功夫,著力解決保定教育發展水平與京津落差大、辦學基礎條件和管理水平薄弱等問題。
在京津保教育扶貧協作助力脫貧攻堅、促進區域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保定市已與北京市教委等教育部門建立合作關系,與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京廣渠門中學、北京市特教中心、北京四中網校聯盟、北京八一學校、天津第一商業學校等多所京津名校實質對接合作,形成了由點及面、由零散向系統規劃發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市教育系統各類對接項目達139個,涉及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多個領域。其中,市教育局對接項目43個,校校對接項目61個,實現了教育協同發展點面突破。
從與北京學校牽手結對,到保定教育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從北京老校長赴保定下鄉、保定中小學校長到北京名校跟崗實踐,到保定內部通過支教均衡配置師資;從引進北京市優質人才資源成立名校長工作室,到成立保定本土的名校長、名園長工作室,造就了一支留得下、帶不走的校長隊伍。我們看到,對保定而言,幫扶絕不是單向援助,而是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激活保定教育自身發展動力,勇于創新,改變傳統教育生態,以強帶弱、以城帶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升了保定教育的整體水平。
保定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許許多多有故事的教育人,扎根在這片有故事的大地上。本組報道聚焦保定教育和推動保定教育改革前行的教育人,講述保定教育邁開新步伐創生發展的故事,以期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為教育精準脫貧提供一份“保定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