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張一鳴

上海市金山區古鎮朱涇,綠色蔥蘢如水墨暈染。清晨,瑯瑯書聲頓挫抑揚在新農學校,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0%的學生都是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地處原朱涇、新農兩鎮的接合部和交匯點,是一塊不折不扣的教育“洼地”。面對薄弱的基礎,上海市新農學校校長顧燕同她的團隊不等不靠,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構建“生態環境”,突出“農”字品牌,在鄉村學校特色教育治理這一領域走出了一條可喜之路。2017年5月,學校被上海市教育部門命名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學校”,同年12月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校”……真正從“洼地”變成了“百花園”,顧燕也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抓住契機,扭轉學校形象
2013年,顧燕剛上任時,面臨著學校發展的瓶頸期。如何克服困難、凝聚力量,成為擺在顧燕面前的一道難題。“當時我也曾猶豫過。一方面,正在從事的黨建工作有聲有色,干得非常舒心;另一方面,新學校底子薄,就算下大力氣也不一定有成效。” 顧燕坦言,從1988年幼教畢業從教以來,她歷經了小學、初中、高中等多個崗位的歷練,已經將個人得失看淡,于是她毅然接過重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的個性就是追求完美。”
增強凝聚力,首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2014年,金山區教育工會舉辦教工合唱比賽,顧燕看到了教職工凝心聚力的好時機。顧燕深知,學校的人心凝聚、精神提振需要一個“大獎”來突破,來鼓舞。她希望利用這次大合唱的機會,展現新農學校的“精氣神”。從以往來看,農村學校想要在這樣的比賽中嶄露頭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于是顧燕“另辟蹊徑”,指導工會把學校里平日喜歡哼唱的男教職工們,甚至食堂工作的“炊事班長”都動員起來,組建了一支清一色的男教工合唱隊。她特地聘請了專業指導老師,幫助大家克服困難排練,提高合唱水平。每次排練,她都在現場給教職工們“打氣”,大家也深知這次合唱比賽意義非凡,都鉚足了勁要在這次全區教師隊伍“大檢閱”中一展新農學校教師的新風貌。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支合唱隊不負眾望,從70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捧回了金獎。自此,教師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激勵,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鼓起了前所未有的干勁。
利用寒暑假,顧燕帶領學校班子成員遍訪所有教職工。走訪中,一些老師流露出想要有更多機會外出學習的意愿,顧燕攜團隊及時完善了教師培養計劃,固化了教師學習匯報等機制。顧燕表示,學校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師走出去學習,一是能夠打開他們的眼界,學到不一樣的教育教學本領;二是要讓他們成為學校的“瞭望哨”“偵察兵”,把在外面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帶回來,傳授給全校教師。顧燕常對出去學習的老師說:“你是我們的‘眼’。”如今,共有教師60多人次外出到成都、哈爾濱及“長三角”其他城市學習,他們取得了“真經”,豐富了閱歷,提升了境界。教師成于“新”平臺、長于“農”家園的成長故事,一個接一個。2018年,在金山區第七屆“明天的導師”工程中,學校1名教師被評為區學科導師,9名教師被評為區骨干教師,4名教師被聘為區學科中心組成員,隊伍建設有了“新高度”。越來越多的新生代教師更是在校內外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展示才華,已然成為學校發展強有力的后備軍——桂婷老師榮獲了2018年中小學閱讀指導課優秀課件評比全國二等獎、2018年上海市優秀閱讀指導課視頻一等獎,周林艷老師在2018年度上海市體育藝術領域教師專業技能展示與評選活動中,囊括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探索如火如荼,喜報頻傳:上海市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金山區第八屆教育科研成果獎一等獎……老師們投身教學改革的熱情高漲。
學校一定要有針對性改革
在顧燕的帶領下,學校把對學生發展的有效性作為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顧燕認為:“時代在發展,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學校一定要改革,而且要有針對性的改革。盡管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科學家,但讓他們在校九年的學習生活中對科技、對創新產生興趣,并由此得以啟蒙,點亮他們的美麗童年夢,這應是我們全體新農學校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為此,新農學校著力謀劃一條適合農村孩子發展的科技教育之路。“學生不是生在農村就天然具有勞動習慣,外來務工子女不是自然就有熱愛勞動的品質,勞動教育應當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基于此,2014年春,學校著手建設“農趣園”,引導學生識農、知農、愛農。
農趣園位于學校東北角,占地2畝。它不是普通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充滿了高科技元素。園內由單體溫室、連棟溫室和露地種植區三大區域組成,集“基質栽培、水栽培以及氣霧栽培”現代農業三大無土栽培方式于一身,儼然是都市現代農業生產的微縮版。園內種有品種繁多的植物,如太空植物、養生蔬菜、多肉植物、果樹等,生機盎然。從學生認知和實踐活動的需求出發,農趣園內設有動手實踐區、教學交流區、成果展示區和材料存放區等功能區域。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農趣”,新農學校組建教師團隊,走出去、請進來,積極開發“樂哉·農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成功應用于日常教學。學校還不遺余力地整合家長、社會等多方資源,不斷豐富“樂哉·農趣”課程的內涵。
經常往返于學校農趣園的劉星和其他同學,結合所學傳感器、編程等知識制作的“魔法”溫室、“四季交替”等創意裝置,在上海“未來工程師”“創客新星”等大賽中獲了獎;面對農趣園內連棟溫室中的灌溉用水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現象,同學們創作靈感不斷涌現,自己動手制作了“五代”噴泉。張菲菲等同學針對家鄉種植方式較落后,用電較難,但山區水系又比較密集的特點,在第五代節能感應噴泉的基礎上又研發了一個可以在較大落差的河流區域運用的智能澆灌系統——全自動澆灌系統,希望它為家鄉的種植業發揮作用。今年暑期,家在安徽的林夢響同學,在參加學校“土壤改良”項目活動時,看到特別疏松的蚯蚓土,了解到蚯蚓種養模式既能讓土壤疏松,又能增加土壤肥力、改善蔬菜的品質時,就產生了對蚯蚓土養殖的興趣。原來,她想把學到的新技術帶回老家教爺爺,“有了這技術,爺爺在自留地里可以輕松種蔬菜了”。
除了農趣園之外,學校還建有STEM云教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植物探秘實驗室、悅林啟智小屋等“沒有圍墻”的實驗室,串聯成一條獨特的創新教育之路。學生實踐探究的樂趣不斷被激發,許多小課題,在市青少年科學小論文評比、區創新素養小課題項目等評比中相繼獲獎。張志遠、馬梓奧同學榮獲2017機器人世界杯華東公開賽一等獎,黃煒成、方雨欣、張菲菲、葉桐潔同學被評為第十七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希望之星”,張歆若、彭書婷、彭書亞同學入選上海市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越來越多的學生頻繁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區內外的科技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風采。
因材施教,促進全面發展
新農學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始終踐行“以生為本,以教師為本”的辦學理念。如九年級的何同學由于家庭原因,幾度想輟學,班主任夏連珠數次上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夏老師給她“開小灶”時,給她準備好糕點讓她充饑;天氣冷了,她衣服單薄,夏老師就把外套給她。此外,老師們還自發組成了一個十多人的團隊,單獨為她輔導。何同學被老師們的愛深深打動,她的學習熱情不斷被激發,最后中考考上了理想學校。在2018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典禮上,何同學的奶奶把寫著“愛生如子、溫暖育心”的錦旗送到顧燕手里,不善言辭的她連聲說著“謝謝”。
農家的孩子普遍都有些膽怯、內向、不自信。2014學年第一學期的開學典禮上,顧燕激情澎湃:“今后每周一的集體晨會是同學們的班級風采秀時間,我們每個班級的孩子都要踴躍上臺,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我、展現活力,我相信你們都是‘明星’。”藝術老師、團隊干部、班主任等齊心協力,盡一切可能為學生搭建好“班級風采秀”這一平臺,彰顯班級新風尚,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給他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回憶。
學校和家庭,是現代教育不可割裂的兩個部分。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機制,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鞏固學校教育成果的有效舉措。對鄉村學校而言,更需如此。近年來,學校積極主動向家長敞開校門,通過實施“家長駐校”和“家長代表大會”等制度,促進家校溝通,構建有效的家校關系。學校每個星期至少邀請兩名家長代表“駐校”,在半天的時間內,開展“一次早晨執勤、一次與校領導對話交流、一次課堂觀摩、一次與學生共進午餐、一條改進意見、一份詳實的記錄”等“六個一”活動。學校還專門給家長委員會配備了一間專用辦公室,供他們日常使用,讓他們做好“貼身”參謀。通過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舉措,家長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從而更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一所幾乎默默無聞,當時甚至有些“落伍”的學校,在這6年里,實現了“蛻變”,一躍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新農學校不但培育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希望之星”,還陸續涌現出了許多“小詩人”“小音樂家”“足球小健將”,就連馬術這樣的“貴族運動”,學生也能嘗鮮。
“讓孩子的經歷豐富起來,讓孩子的世界幸福起來。”這是顧燕的愿望,也是學校近年來辦學發展過程中孜孜不倦、樂觀前行的動力。顧燕和老師們的肩上,挑著農村孩子沉甸甸的夢想,在他們身后,是這群孩子的家長們的殷切希望。為了這群可愛的人,新農學校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