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化管理理念的影響之下,企業對于內部控制審計以及內部控制評價的認可程度不斷提高,并切實通過一些實際的行動來保證兩項工作的有效落實。合理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尋求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是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減少企業風險,促進企業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從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角度出發,對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基本內容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之間的聯系分析。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內部控制評價;聯系;區別
一、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
內部控制是企業實現內部管理的主要途徑,內部控制制度源白企業管理層對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認識,并由企業管理層和員工代表共同制定,其目的是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穩定性。而從企業審計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是為了保證企業財務報告的準確性而采取的控制手段。
內部審計是由企業內部獨立審計部門或人員負責,其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規定對企業的財務收支及一切經濟活動進行審查,確保企業的經濟活動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保證其具有真實性和合法性的基本特征,并在這一基礎上給予企業發展一定的意見和建議,輔助企業實現財務決策。
二、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從某種角度來看,內部審計屬于內部控制的組成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內部控制給予審計理念所誕生的一種獨立形式,其存在的意義在于實現對于企業內部控制情況的監督管理,并在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二次監督和控制。在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審計部門需要對被審計對象內部控制效果有著清晰的了解,判斷內部控制體系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具有權威性和可控性,監督內部控制目標的完成情況以及內部控制行為在執行過程中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從而進一步發現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缺陷、短板及局限性,并有目的性的深入檢查,最終給予企業一定的建議。從內部審計的工作流程可以發現,內部審計工作需要建立在內部控制體系有序運行的基礎之上。同時,若沒有內部審計工作所提供的建議和二次檢查,內部控制體系的運行效果也無法直觀地表現出來,甚至導致企業的內控措施進行局限在形式層面,導致內部控制體系失去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盡管如此,但內部審計并非能夠成為內部控制代表,從內容角度來看,內部控制所包含的內容及范圍相對更大,而內部審計僅僅是其一項組成環節。若混淆了二者之間的內容,則會讓內部審計工作徹底陷入內部控制工作的執行過程當中,即失去權威性和獨立性。
內部審計的根本目標是督促企業實現自身的經濟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則是通過對內部控制的審計。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企業的審計部門需要明確審計的方向和要點,重點關注企業在經濟活動及內部管理方面的短板,加強企業的規范化程度,保證企業的運營安全和穩定,最終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的目的。在實際當中,影響內部審計工作的因素眾多,尤其是在企業處于擴張規模和業務范圍的關鍵時期,審計部門很難實現對于全部經濟活動的準確、詳細記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審計部門一般會基于內部控制而開展抽樣檢查,從而在保證審計效果的前提下切實提高審計工作的執行效率。同時,審計工作所需的關鍵要素包括企業的會計資料、制度資料等,而資料收集的可靠性則依賴于內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從這一要點當中可以發現,內部控制是內部審計的基礎,其完善程度將決定內部審計的綜合質量。
無論是內部控制還是內部審計,其存在的目的均是為了企業創造更高經濟效益,規避運營風險而存在的。內部控制工作可以簡單理解為企業經營者管理理念的具體表現,同時也能體現出企業經營者的管理目標。內部控制工作只有在合理監督的基礎上才能得到落實和執行。內部審計工作也可以視為一種內部監督的途徑和手段,但鑒于內部審計工作需要建立在會計信息的基礎之上,故其所能發揮出的價值是其他任何監督方式無法取代的。一般情況下,企業的審計部門是獨立存在的,并不會參與企業的任何經濟活動。同時,審計工作又與企業各個生產環節、部門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性,故審計部門熟悉企業每一個組成部分的工作內容和范圍。企業的審計部門需要定期對其他各個部門進行審查,監督內部控制體系的落實情況,判斷其業務內容的真偽性,把握企業財產的安全性。同時,審計部門還需要承擔檢查企業決策方針、生產發展計劃的落實情況以及企業各個部門是否安全規范的工作制度開展工作。
三、結語
綜合來看,內部審計是一種動態監督手段,其在為內部控制提供建議的基礎上,又能夠起到促進內部控制不斷進步的效果,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成就,是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陳留平,張猛超.企業內部控制評價與內部控制審計比較[J].財會月刊,2011(31):44-45.
[2]鄭麗,韓麗榮.中日企業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規范比較[J].商業研究(4):109-114.
[3]陳艷華,淺析企業內部控制審計風險[J].財政監督,2012(2):63-64.
作者簡介:
孟曉康,華電國際十里泉發電廠,山東棗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