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秀
摘 要:教師應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閱讀和表達,激發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思考的結果應轉化為指導學生進步,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理論基礎。這個過程應該是一種語言教學的基本目的和追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表達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今天對“語言”的主題有了更多的含義,有人解釋說:“語言”是語言的“語言”,“文本”是指文學教育,等等,無論如何解釋,在漢語教育中,語言都帶有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對生活觀、價值觀的指導和審美欣賞等情感的培養,這已成為中國教育界的共識。中國的漢語教育經歷了在工具和思想方面過分強調的不同時期,并且在工具和思想方面之間搖擺和爭論的漫長歷史中已經有很多次了。如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想性已清晰地納入課程標準文本中,這決定了兩者的不可分割性和融合性,而不僅僅是相互關注和共同關注。
一、教學生理解和表達
有人說漢語課無非是教學生讀寫。有人說,除了識字和寫作還有聽、說、讀、寫的技能。語文素養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概念,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經驗、積累、整合、欣賞、思考、理解、運用、發展和創新。老師們覺得漢語課承擔的東西似乎變得越來越厚,實際上,無論是聽、說、讀、寫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利用語言工具來學習理解和表達。“聽”和“讀”是理解,“說”和“寫”是表達,其中識字和寫作是基礎。在具備讀寫能力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好地閱讀、理解和表達。漢語課通過閱讀、學習課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充實心靈,啟發人的智慧,讓學生學習思考的目的。新課標要求重視對話教學,對話實際上是表達、交流和溝通。這主要是為了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表達和交流,達到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水平,提高了人的交流思維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沒有豐富的經驗或沒有廣闊的視野,與他人的表達和交流往往只是膚淺的,很難做到徹底和有效。富有表現力的交流為驗證和表達我們的想法提供了機會,使我們能夠體驗成就和信心。可以看出,有效的溝通是促進智慧豐富和加深人們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理解、思考和表達”是漢語教學中一個循環而螺旋的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孕育了這種情感,這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閱讀和各種表達與交流來加深思考,以促進他們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同時讓思考和表達的結果服務于他們的活動和進一步的學習。這個過程應該是漢語教學的基本目標和追求。
如果每個老師都有明確的目標,那么漢語教學將不僅停留在閱讀,寫作,背誦和背誦漢語知識的階段,而是會成為簡單而機械的工具。
實際上,漢語能力和漢語教學并不需要被概括為一個多余的概念,用最簡單的句子總結,就是要讓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愿意并且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不容易實現。
二、教學生學會表達自己
有人說,如今的學生經常通過交流、寫作和其他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閱讀理解后聽取學生的回答后,我們會發現其中很多不是他們的真實思想和感受,而是故意迎合老師和教科書的要求,刻意理解,而學生別無選擇,只能重復現成的答案。當學生打開文章時,他們充滿了錯誤的情感、成人的觀點和參考書中的定型短語,文章的內容不是學生的真實感受。首先,中文課程旨在培養能夠在社會上有品位和有尊嚴的人,他們能夠使用語言工具來獲得他人和社會的理解和認可,并豐富他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首先必須讓每個學生都愿意并且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與他人交流。如果中文教學使學生失去表達自己的真正想法,那我們就必須進行更多的反思。
三、教學生學會閱讀
一些教師說,當前的應試教育使教師很難擺脫對成績和考試的關注。實際上,在國際上流行的各種語言的閱讀測試中,尤其是在中學時,越來越清楚地表明,任何預測試填塞都無濟于事。學生的視野、知識結構、思維能力、分析表達能力,尤其是思考和判斷能力已經成為漢語考試的重點。學生的這種能力不是死記硬背,臨時突擊可以立即得到改善。教師需要準備和做的唯一事情是:閱讀更多書籍,參加測試并與他人交流。如果學生通過做大量的問題和考試而失去了時間和機會去閱讀、思考和與他人交流,我們必須說我們的教學出現問題。
四、結束語
學習漢語不僅涉及閱讀、寫作和參加考試,還涉及培養學生對語言和詞語的熱愛,提高他們表達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特別是對閱讀的興趣。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書芳.淺論小學語文的教學關鍵[J].學周刊,2014(18):143-143.
[2]吳進華.淺論小學語文教材的巧妙講解[J].廣西教育,2012(21):76-77.
[3]屈湘萍.淺論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J].文學教育(下),2017(6):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