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馨
眾所周知,學習英語專業的學生只有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其國家文化內涵更是學生應該了解的知識。《英美國家概況》主要講授英國、美國(為主)的歷史、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等內容,由于授課對象為大專生,因此筆者相應降低了課程難度,以基礎知識內容為主,在2018年9月,筆者開設了《英美國家概況》這門課程。
借助《英美國家概況》這門課程,筆者想要對當下大學生授課主體做一些小研究,結合時下熱門的課程思政化主題,希望通過研究能找到《英美國家概況》這門課程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文章研究的是2018年入學商務英語專業的115名學生。其中,男生占15.6%,小計18人;女生占84.4%,小計97人。在這些學生中,18歲以下占6.96%,18-20歲的學生占據最大的一部分,為89.57%,其余為21-25歲,占據3.48%。2019年10月,筆者所在的學校又有約190人開始學習這門課程。總體而言,由于外語專業學生特點,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女生遠遠大于男生。不知性別上的差異對課程思政化是否有影響。之后應該設計一個性別對課程思政化影響的問卷。
在調查中,當學生被問道是否喜歡美國文化時,超過一半以上學生(55.65%)選擇了一般,其次為喜歡,占據33.91%,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選擇“非常喜歡”的同學少之又少,僅為9.57%,甚至有0.87%的學生選擇為非常不喜歡。這是比較令人驚訝的發現,如果學生部喜歡美國文化,他們為什么選擇外語專業呢?他們選擇外語專業與他們之前接受的思政教育有關嗎?不喜歡美國文化是否意味著他們在大學前的思政教育有所成效?57.3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美國文化一般了解,27.8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太了解,其余的學生選擇的是10.43%為了解,3.48%我也非常不了解,0.87%為非常了解。從這個數據是否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的普及化呢?在課堂中我經常問到一些政治題目,比如當我們在介紹英國的白金漢宮時,我同時也會介紹中國的同等地位的地方,做相應的思政教育。
另外在調查問卷提到和朋友外出時的就餐偏向,67.83%的學生選擇了中餐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值,與排名第二的麥當勞等美式快餐所占的19.13%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從調查中我們看出,西餐廳選擇的人數只占0.87%,可能跟學生的收入水平也有關系。
另外我們還統計了學生在電影院時更喜歡選擇什么影片觀看,49.57%的學生都選擇了美國電影,37.39%的學生選擇了國產電影,還有13.04%選擇了其他,這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對中國學生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同時除了電影以外還有電視劇,在電視劇方面,我們驚奇的發現商務英語的學生也選擇美劇作為他們最喜歡看的劇種。有37.39%的學生選擇了美劇,其余33.04%的學生選擇了國產電視劇,剩余的其他都占據比較小的比例。另外在觀看美劇或美國電影時,什么是值得關注的?在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故事情節,大家對美劇里面的故事情節最看重。面對美國電視劇電影文化中較為消極的元素,比如說個人至上性開放和暴力等,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是能夠理解,但會有選擇有控制的接受,非常少,只有1.74%的學生選擇了10分喜歡,對美國文化積極面和消極面均與欣賞,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美文化差距還是存在的。國產電視劇占比例不及美劇,說明了我們的思政教育還不夠深入,同學們喜歡看美國的電視劇,那么美國電視劇為什么會吸引學生呢,或者換句話說我們自己的電視劇在哪里有不足,或者宣傳不到位嗎?這都值得我們思考。特別是我們中國特色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每年都有無數部劇集在上映,是否我們也可以借助課堂進行推廣,加深學生印象,深化思政教育呢?
在服裝購買上有59.13%的學生選擇了國內品牌,說明學生的這個消費能力,同時也看出了有1/4的學生占24.35%的學生選擇了美國品牌。除了服裝外,在電器上,電子產品上,學生給出的答案也是一樣的,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國內品牌,美國品牌只占據了36.52%。同時有88 .7%的學生不熱衷于觀看美國體育類的節目,我們可以看出體育類的文化輸入,還是比較少的。在這方面,其實中國現有的很多自主品牌確實做的不錯,但是國人還停留在買洋貨的思想階段,我們可以通過思政教育在課堂上比如說到英美國家的氣候現在夏天越來越熱了,很多中國品牌的空調進入了歐美市場,其實中國品牌現在都做的很好,提升我們學生對自主品牌的認識,這也是思政教育的體現。
在教育方面,45.22%的學生選擇去美國接受教育,想要去美國接受,41.74%是持中立態度的,不太清楚,有13%的學生選擇不會想去美國接受教育,這也很奇怪,他們為什么來學英語呢?這次的數據采集,有74.78%的學生是來自農村的,有25.22在受訪者中,我們還問到了大家樂于慶祝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嗎?大部分的同學都表示了非常樂意,這個數據占到了56.5%啊,持中立的有39%的學生只有4%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過這些西方節日。還有一道關鍵的,訪問題目是美國文化對中國學生的影響的態度,大部分64.35%的學生是持積極的態度認為美國文化可以與中國文化互補,只有極個別的同學認為悲觀消極。在問及美國文化對學生生活上的影響,學生主要表現在教育理念,飲食習慣,以及穿衣風格上,還有不少學生認為價值觀也受到了影響。作為最后一道問題,我們調查了學生對中美未來關系的一個展望,有89.57%的學生認為中美會保持既是朋友又是對手的關系,這個數值占比很高,有8.7%的,學生認為中美可以完全成為朋友,只有1.74%的學生認為中美是敵對關系。
思政教育看似與外語專業關聯甚少,實際上每堂課筆者都在課堂上多多少少進行思政教育。在介紹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的時候,我們強調了為什么英語是全球語言,因為這個數據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加上學習英語的人。中文毋庸置疑是母語人數最多的語言,為什么它不是全球語言,在于學習者還不多。我們現在一直在做一帶一路倡議,很多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中文,希望在將來中文能成為第一大語言,成為真正的全球語言。筆者將繼續在課程思政化的道路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