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軍 沈磊 吳浩
摘要:當前,流域電站群建設持續推進、企業經營遇到瓶頸和電網設備運維日益復雜持續演進,雅碧江公司資產管理面臨順著更加復雜化、互動化、精益化的服務需求。順應新時期能源改革要求及新技術發展趨勢,借鑒國內外領先的資產管理理念和方法,運用數字化技術,推動資產管理方法從技術決策向技術經濟決策的轉變,資產管理目標從注重設備效率向注重資產效率的轉變,資產管理方式從職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轉變,強化資產集約化、精益化管控水平。本文主要是基于國際PAS55標準和對標國內領先電力企業資產管理經驗,結合雅礱江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從而對流域化電站資產管控體系及功能平臺提出建議。
關鍵詞:資產管理;數字化;資產全壽命周期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新興技術快速發展,電力行業正逐步向服務型、競爭型行業轉變,以客戶為中心的電力生產模式已納入企業戰略范疇,電力企業經營模式逐步向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發展、精益化管理、標準化建設模型轉型,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認識已上升企業經營管控層面,促使企業經營管理平臺由各業務部門獨立平臺向協同化、一體化平臺方向發展,組織機構趨向清晰化,建立跨組織、跨部門的業務管理協作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當前雅礱江公司資產分布區域廣,使用部門多,資產分布散、種類繁多、數量多、價值密集、技術密集、運維的安全可靠性要求高、更新速度快,資產占比比例大,管理周期長等特點。同時公司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意識薄弱,相關資產管控體系尚未建立與資產編碼標準尚未統一,造成帳、卡、物不一致,實時聯動和源頭追溯困難。基于此背景下,本文結合公司2019年兩會精神要求與實際業務需求,對照國內外能源企業資產管理經驗,運用資產全生命周期理念,開展公司固定資產管理體系研究及平臺設計。
一、資產管理優化提升思路
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Cost,簡稱“LCC”管理),以戰略目標為指導,以實物資產為核心,涵蓋并統籌與實物資產相關的人力、信息、金融、無形資產,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模型,統籌協調資產在規劃計劃、采購建設、運維檢修、退役處置全壽命周期管理行為和技術要求,實現資產全壽命周期內安全、效能、成本的綜合最優。
結合“兩化融合”方法,對照PAS55、ISO55000以及GB/T33172等資產管理標準,采用國際成熟課題研究方法論,找出適合雅礱江電廠特色的標準落地,優化完善雅礱江資產管控體系,細化資產管理平臺功能及相關資產標識改造。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依據雅礱江電廠具體需求以及企業現狀,運用資產管控理念,需按照前期研究、關鍵業務提升機信息化設計分步驟分階段逐步實施。
二、資產管理現狀診斷分析
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前身為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于1989年,經過多年流域電站群建設。目前,公司擁有二灘、錦屏一級、錦屏二級、官地、桐子林4個電站,還有兩河口、楊房溝等中上游電站處于建設中。截至目前2015年,公司擁有固定資產賬面940億,其中,房屋及建筑物824億元,機器設備114億元(占比12%),運輸工具6,734萬元,辦公設備4,225萬元。
當前公司設備資產存在資產價值高、規模大,資產種類繁多,管理分散、資產壽命關聯環節多,壽命長。公司資產管理現狀總體存在缺乏統籌管控部門,各業務模塊資產管理各自為政.資產管理業務邊界模糊.職責劃分不清晰.缺乏專業專人崗位與綜合管理人才;尚未建立統一資產編碼體系,未充分考慮全業務過程的信息貫通和業務協同,缺乏信息聯動,造成“煙囪式”資產數據孤島,無法精準對照、實時聯動,不能支撐檢修、技改、成本歸集等所需的信息數據。另外,經過多年信息化建設,目前公司先后建設工程管理系統、電力生產管理管理、協同辦公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但是缺乏頂層設計,資產核心功能模塊缺失,已建部分系統功能模塊不夠完善,各個系統間缺乏有效的信息集成等,造成資產數據管理分散,跨單位跨部門數據共享不暢,資產價值難以挖掘。
伴隨公司流動電站群深度開發,公司管控模式從基建為主向基建、生產并重等方向轉變,也給公司資產管理帶來居多不確定因素,為公司向國際一流大型發電企業目標邁進提出新的挑戰。同時新時期“梯級電站建設與管理為主、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為輔”多元化協同發展戰略,對集團資產管理精細化、流域電站資產管控可復制性以及公司資產增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基于內外部形勢變化,公司需要從四個方面提升資產管理能力:健全資產管理體系,完善管控職責,提升業務協同能力;搭建資產管控系統,提升應用支撐能力;完善資產編碼體系,實現數據共享共用;研究與引入新技術,提升公司資產管理與創新水平。全面打通不同階段、不同板塊業務之間壁壘,實現流域電站資產聯動及一致性,公司資產管控靈活高效,資產統籌低風險高收益,提高公司運營效率與決策科學性,助推公司數字化轉型。
三、資產管控體系優化提升
以公司發展戰略為指引,繼承公司多年資產管理成果和經驗,借鑒國內外領先的資產管理理念和方法,結合公司資產管理現狀,圍繞資產管理戰略、業務框架、監督與改進、信息技術支撐、管理體系五個方面,開展具有公司特色的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司資產管理水平。
管控戰略:圍繞公司戰略制定資產管理的總體目標,承接資產管理總體目標,從“三大主線、五大環節、四大支撐”角度,制定資產管理策略,全面指導資產管理各層級目標的制定及各項資產管理活動的開展,最終實現資產安全、效益及成本最優。
資產管理過程:明確資產管控業務范圍涵蓋規劃計劃、采購倉儲,項目建設、運行維護、退役處置各階段。根據公司資產特點和當前資產管理需求,進行資產全壽命周期全業務覆蓋規劃,重點解決資產投運轉資、運行及運行階段的采購倉儲、退役處置等關鍵問題。
監督與改進:圍繞資產管理各個業務階段的管理目標,構建公司資產績效評估體系,明確資產管理內容、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有效支撐資產管理目標的實現。建立資產績效評估機制,支撐公司資產策略和各階段工作策略的制定,以及工作質量的評價。
技術支撐平臺:統籌資產管控平臺設計,明確資產管控平臺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技術架構以及部署安全,細化資產管控平臺功能需求及非功能要求,滿足實際業務需求。適當引入先進技術,為公司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提供有效手段,結合實際應用場景,挖掘資產數據價值。
資產管理體系優化:梳理資產管理相關各類標準,健全資產風險管理的相關制度和流程,識別資產管理活動相關的風險;健全資產管理相關標準制度,并落實到實際業務流程與組織崗位。
四、資產管控平臺功能細化設計
根據公司實際情況和特點,站在資產價值鏈的角度,多維度多層次開展資產全壽命周期相關業務建設,重點解決資產賬卡物一致性、資產轉資流程設計、資產成本歸集及資產報廢處理4大關鍵業務問題。
(一)資產賬卡物一致性
全面雅礱江固定資產梳理,按照雅礱江實物資產管理難易程度準進行分類,并采用資產臺賬與實物映射表的方式,結合實物“ID”的貫穿。
(二)資產轉資方案設計
對于設備類資產,根據目標設備清冊按照設備分類確定分項價值信息,由電力生產單位在資產管理系統內創建的設備實物臺賬實時同步至電力生產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的資產臺賬由資產管理系統進行實時推送,對于非設備資產,向直接將實物信息與采購合同信息同步至資產管理系統,總經辦填制價值信息,進行資產臺賬的創建,并同步集成至財務管理系統。
(三)資產成本歸集設計
根據資產運行維護管理的要求,建立資產成本模型,運用資產臺賬與設備臺賬的具體對照,采用先進的成本歸集方法,實現資產全壽命周期成本歸集。
(四)資產報廢處理設計
優化公司資產管控體系,明確資產報廢流程,并在資產管理系統內固化資產報廢流程,解決公司資產報廢申請及審批流程,處理報廢業務流程,并記錄資產報廢的相關信息。
在此基礎上,結合資產管理系統總體規劃藍圖,細化資產管控平臺具體功能點。資產管理平臺總體框架如下:
固定資產管理系統涵蓋的主要功能:固定資產臺賬管理與統計分析,資產退役與處理全流程管理,資產登記管理,資產領用與調撥管理以及資產財務相關管理等。
同時并通過ESB等多種集成方式對接公司現有的招標采購平臺、工程管理、電力生產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財務系統以及OA系統。保證資產賬卡物一致,打通資產管理業務全流程,規范數據標準,促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實現公司資產全壽命周期的數據的貫通和融合。
五、結語
當前,電力改革持續推進,企業經營遇到瓶頸,面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強化企業經營管理,提升企業資產管理理念,強化資產管理的精益化管理水平。通過打造流域電站全資產管理體系標準化樣板,解決當前資產管理管理及信息化存在的難點和痛點,充分融合“互聯網+”技術,制訂符合雅礱江業務特點的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系統規劃,提升公司資產投資策略及運維策略決策水平,落實資產管理目標,實現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最大化資產效益的目標,助力公司向“國際一流大型發電企業”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馮真秋.錦屏二級水電站廠用電系統設計[J].2013年電氣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3;114-119.
[2]張冬生.淺析錦屏水電站機組狀態在線監測系統[J].水電與新能源,2013(1):57-60.
[3]阮凡.全數字集成式筒閥在錦屏一級水電站的應用[J].水電與新能源,2014(4),16-17.
[4]李佳琪.國有企業固定資產全壽命周期精益管理體系探析[J].現代商業,2019(11).
[5]付東,高崇等.實物ID在電網資產全壽命周期的應用實踐[J].電網規劃,2019(3)‘
[6]張居帥,李小梅.基于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水利工程資產綜合效益最大化研究[J].商情,2012(4).
[7]帥軍慶.電力企業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理論、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李勇軍,深圳巴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深圳;沈磊,吳浩,北京國網信通埃森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