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毅
摘要: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動態系統,是師生、 生生之間溝通、互動與交流的平臺,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科教育功能的發揮以及素質教育的實施。所以,改進、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擺在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對此,本文將從利用“問題串”、采用分層教學與加強師生交流三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研究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和科學策略,希望可以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陣地,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動力。同時,新課程改革向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的方法,調整課堂教學結構,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構建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積極地轉變觀念和思想,牢牢掌握新課程改革的本質和核心思想,以此為基礎來推動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優化與革新,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轉型和升級。
一、利用“問題串”,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也是學生探究的起點,是激發和調動學生探究欲望的重要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隨意向學生的提出幾個問題,而是要充分利用問題串才能發揮出問題的積極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數學知識的重點與難點,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結構來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形成難度適中、循序漸進的問題串,確保問題的提出可以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使學生的思維保持連貫性,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主動參與和深入到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教授《小數乘法》這部分知識時,現階段學生對于乘法的計算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無論是三位數乘兩位數還是更大的數之間的乘法,學生們通過豎式計算的方式都能達到準確計算的效果,而本節課程的內容對于學生們而言算是新的挑戰。所以,為了激發學生們的探究欲望,筆者根據本節課程的內容,為學生們提出了幾個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進行計算,問題如下:小紅購買了3本圖書,每本圖書的價格為13.5元,那么小紅購買3本圖書一共花費多少元?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立即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問題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采用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新課程改革中強調要貫徹和落實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適應性的發展和成長。顯然,傳統“一刀切”“一鍋燉”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已經不再能夠與現代化教育的要去相適應了,也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首先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績、興趣、性格等基本情況,再據此來將學生劃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制定層次化的教學目標、選擇差異化的教學方法、提出分層化的教學要求,真正落實分層教學的運用,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例如,在教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由于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同,學生們在學習同一知識時,有些學生們理解起來會比較快,而有些學生理解起來相對較慢,所以,為了促進學生們的共同發展,筆者采用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水平對學生們進行分層,然后在針對學生們的問題展開不同層次的教學。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采用分層教學,促進了學生共同發展。
三、加強師生交流,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氛圍往往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理,緊張的師生關系也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并以平等的身份和真誠的態度與學生展開溝通、討論與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自由、民主且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消除學生原本的緊張心理與抵觸情緒,使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勇于提出質疑,享受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教授《可能性》這部分知識時,為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筆者在課堂中與學生們展開了對話教學,對話如下:
師:大家知道什么是可能性嗎?
生:可能性就是可能發生的事。
師:沒錯,現在老師要在黑板上寫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可能是1、可能是2、可能是3。假如老師現在從1-5中隨意寫出一個數字,那么寫出3的可能性為多大呢?
生:五分之一。
這樣一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加強師生交流,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總的來說,課堂教學的優化和提升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新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必經之路。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具備清醒的認識,及時地更新觀念,積極嘗試利用“問題串”、采用分層教學、加強師生交流等科學的方法與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全面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變革,讓數學課堂更具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蔣麗芳.小學數學課堂優化教學問題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05):71-72.
[2]肖月園.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