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聯鋼
摘 要:作為一種新課標倡導的非接受式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很好地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線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索其運用之道,以更好地落實課標理念,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本文以西師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一節為例,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中的實施。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心得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文擬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就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中的實作一簡要探討,希望對一線教師有所助益。
一、課前的準備工作
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對班內學生合理分組,分組的基本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也就是說,組內各成員之間應在考試成績、學習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呈現較大的差異性,以便在合作學習的過程形成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合力,而小組之間的整體實力則應大體相當,這主要是為了課堂上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時步調和進度能大體保持一致,從而便于課堂活動的有序高效開展,同時也保證組間競爭的公平性。教師要結合具體情況確定組數及組內人數,一般情況下一個小組的人數以四到七人為宜。
確定分組方案后,就需要為學生設計合作學習任務,以便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指引,使其順利開展自主性的學習。無疑,學習任務設計的合理與否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因為學習任務是該學習方式的組織核心和課堂主線。就小學數學而言,學習任務既不應是單純的習題,也不是教學目表的轉化性描述,而是應依循于教材上的生成思路,為學生布置一系列成體系的學習任務。之所以要依據課本上的知識生成思路,是由于相對來說那是最符合學生思維特征和認知規律的,特別課改后的西師版教材教材更為注重知識生成思路。例如,三年級上冊《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一節,其學習可設計如下:
任務一:用長9cm和6cm的小棒各兩根擺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組內討論,形成一致意見,寫出一種以上的思路和算式。
任務二:一個邊長為9cm的正方形其周長是多少?組內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寫出思路和算式。
任務三:一根鐵絲剛好圍成一個長8cm,寬6cm的長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組內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寫出思路和算式。
任務四:周叔叔想用籬笆圍一個長10米、寬5米的長方形養雞場。至少需要多少米籬笆?組內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寫出思路和算式。
結合教材即可看出,以上任務的設計均是立足于課本,并且表述中也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明確指引,學生只要完成了上述任務,則也就較好地掌握了本節重點知識。下面來看課堂上的具體落實,事實上,也只有結合具體的落實過程才能更好地體會任務的設計。
二、課堂上的具體落實
分好小組并設計好學習任務后,課堂的實施過程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即通過多媒體逐一出示任務,學生每完成一個任務,教師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在學生完成某個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各小組之間,督促組內成員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發現問題隨時給予指導,并隨時準備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小組的進展情況以及課堂總體進度安排,適時宣布該任務階段的合作學習結束。認為無問題后,出示下一任務,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這樣步步為營,循序漸進地完成課堂教學。
在本文案例中,各任務都是基于課本,難度都不大,但也又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任務一中,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多數學生可以計算出來,但是思路未必相同,任務中要求一種以上的方法,有的小組不能找到所有的方法。因此在該任務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各小組所想到的方法集中在一起,使學生掌握三種思路,即“把4條邊的長加起來”、“先算兩條長的和,再算兩條寬的和,最后相加”、“先算長與寬的和,再乘以2”。任務二很簡單,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則正方形的周長就等于變成乘以4。任務三和任務四較有難度,應結合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詳細的剖析和講評,使學生對于學到的周長知識活學活用。
綜上所述,本文以西師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一節為例較為系統地探討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中的實施。作為一種新課標倡導的非接受式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很好地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一線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索其運用之道,以更好地落實課標理念,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印麗華.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J]. 新課程(小學),2014(11):96-97.
[2]黃愛華. 基于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J]. 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7):52-52.
[3]丁文丹.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J]. 考試周刊,2015(15):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