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得來提江·阿不來提
摘要:隨著世情、國情、軍情的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尖銳性復雜性與日俱增,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院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多種因素交互沖擊、相互作用的復雜形勢。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真正當作極端重要的工作,密切關注發展動態,堅持強基固本,加強網絡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把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動權。
關鍵詞:意識形態;主動權;對策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敵對勢力與我爭奪陣地、爭奪青年、爭奪人心斗爭的主戰場,不同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博弈和較量,呈現出空前復雜的網絡輿論生態。院校青年學生如何在新形勢下應對來自于意識方面的考驗和挑戰成為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一、清醒認識院校青年學生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挑戰
今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在信息化飛速發展和全球化迅速蔓延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進行的,是在 “90后、00后”青年學生逐漸成為社會主體的情況下進行的,斗爭策略和斗爭方式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變化。
(一)文化滲透成為重要途徑
敵對勢力憑借強勁的經濟、技術實力,把持著話語權,打著“文化多元”的旗號進行“文化冷戰”,利用文化產品為它們大規模輸出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讓青年人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之中接受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文化。
(二)網絡傳媒成為了重要載體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網絡已成為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現代通信工具和新型社交軟件的普及,更是讓意識形態斗爭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的文化形態海量涌入,缺乏有效的過濾和監督,青年學生鑒別能力不強易于被錯誤引導、上當受騙。
(三)青年學生成為重要“突破口”
青年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思想活躍,缺乏政治斗爭的經歷。同時,他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觀念開放,崇尚個性,看重個人利益和現實利益,容易為西方的價值觀念、思想觀點、生活方式所影響。
二、準確把握院校青年學生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敵對勢力積極推行“政治轉基因”工程,從不同層面、不同階段、不同領域進行全面滲透、干擾和包圍,準確把握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新挑戰有助于掌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動權。
(一)目的更為明確
敵對勢力的險惡用心就是把矛頭直指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企圖讓老百姓對政治“淡化”,讓干部在西方拜金主義影響下“腐化”,傳播各種流言把領袖“丑化”,通過意識形態滲透使馬克思主義“溶化”,通過不良涉軍信息使軍隊“蛻化”,最終達到理想信念“弱化”,達到推翻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政權之目的。
(二)內容更具蠱惑性
大多打著“普世價值”的幌子,鼓吹多黨制、三權分立和輪流執政,在宣揚“司法獨立”、“民主憲政”、 “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錯誤政治觀點的同時,更加注重利用社會凸顯的矛盾問題炒作渲染,提出的一些所謂政見主張、運動口號,具有極強的蠱惑性、煽動性。
(三)渠道更呈多樣
通過交流合作、學術研討、網絡站點、影視大片等多種途徑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通過人際交往和非法聚集、金錢收買等各種手段拉攏腐蝕我各類人員,通過發動所謂“顏色革命”、鼓動“街頭抗爭”來侵蝕黨的執政基礎,滲透破壞手段不斷變異翻新。
(四)手段更顯隱匿
采取公開掩護秘密、合法掩護非法、文化掩護西化等手段,特別重視發揮網絡傳播滲透自由、快捷、海量等特點,進行政治策反、價值影響和腐蝕拉攏,其滲透性、隱蔽性和欺騙性越來越強。
(五)影響更為廣泛
從過去拉攏腐蝕所謂的高層“精英”,擴展到如今在“草根”階層中培植代理人、“異見分子”和“意見領袖”;從過去單一滲透方式,到現在多維立體滲透,特別是運用傳統載體與新興媒體交互影響、覆蓋式宣傳,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全民攻擊”。
三、牢牢把握院校青年學生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
(一)注重強基固本,在打牢青年學生思想根基上下工夫
應對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和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最根本的是打牢根基、筑牢防線。一是加強對意識形態斗爭的理論研究。密切跟蹤意識形態領域發展動向,實時監控掌握社會輿情,尤其是互聯網輿情動態,分析研判境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對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方法手段,探尋其規律,并及時提出反制措施。二是堅持不懈地強化理論武裝工作。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學生,幫助他們澄清模糊認識,明確是非界限。三是及時搞好形勢政策教育。院校要著力回答解決青年學生關心關注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特別要注重將青年學生關心關切的各類“民生”問題同思想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促進青年學生思想穩定和政治堅定。
(二)順應時代發展,在牢固占領網絡陣地上下工夫
豐富內容,滿足學生求知愿望。精心打造網上特色欄目,把黨的創新理論最大限度地滲透延伸到網絡空間。構建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把校園網建設成為青年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提高素質的平臺;建設成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橋梁。挖掘潛能,拓展校園網服務功能。在校園網上與青年學生談心交心,營造信任、平等、理解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青年學生解答涉法問題;開展網上心理咨詢服務。引導青年學生健康用網、文明用網、安全上網,在多元信息浪潮中掌好舵,真正把網絡建成主流思想的傳播平臺、學習娛樂的精神家園。
(三)適應青年學生需求,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上下工夫
校園文化是青年學生的精神支撐,也是我們抵御西方意識形態和腐朽思想文化滲透的重要屏障。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優長。通過舉辦專題報告會、專場文藝演出等形式,特別是利用元旦、 “十一”等重大節日,開展革命歌曲“紅歌賽”、讀書節等活動,用豐富的活動吸引青年學生,用健康的文化熏陶青年學生,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意識形態主陣地。充分發揮現代大眾傳媒優勢。加快與現代大眾傳媒的融合,構建信息及時、傳輸通暢、覆蓋廣泛的校園文化傳播體系,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充分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積極推動廣播、電視、手機等現代傳媒和高科技成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雷琳.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性[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楊坤洋.中國共產黨執政安全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邱尚琪.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期刊論文].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