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雪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7億多人民脫離貧困,金融扶貧是脫貧的有效手段。隨著經濟發展,扶貧形勢、任務以及脫貧要求發生了新變化,扶貧事業進入攻堅階段,貧困程度更深,脫貧成本更高。為攻克脫貧難關。當前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縣域下轄的廣大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脫貧需要縣域金融的大力支持。縣域精準扶貧結合精準扶貧理論,分析我國貧困狀況,認清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現實難點,探索中國農業銀行縣域支行適應縣域脫貧攻堅現實需要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金融;縣域;精準扶貧;
我國精準扶貧地區主要集中在縣域下轄區域,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后盾,精準扶貧的順利推進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本文認真研究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分析縣域經濟狀況以及精準扶貧面臨的難點,探討農業銀行縣域支行助推精準扶貧的方法。
一、精準扶貧思想概述
精準扶貧是我國當前乃貧困治理指導性、創新性的指導思想,既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性問題,也是億萬貧困群眾實現“中國夢”的政治性問題。
1、精準扶貧思想內涵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精準扶貧思想的內容中,“精準化理念是核心要義,分批分類理念是基礎工具,精神脫貧理念是戰略重點”。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從經濟學角度而言,金融助推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實現金融資金的優化配置,減少金融資金的“錯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2、扶貧政策的演變
精準扶貧源于社會主義理論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特征提出的創新性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正是源于社會主義本質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更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奮斗目標。精準扶貧幫助每一個貧困人口探索適合的致富渠道,是對“共同富裕”的拓展和延伸。
金融助推精準扶貧的理論源于金融與經濟的密切關系: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減少貧困人口。從縣域金融支持進準扶貧的渠道而言,有直接和間接之分,后者有助于改善宏觀經濟,保障市場運行良好,創造更多的投資和就業機會。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拓展脫貧渠道,助推精準扶貧的開展。
二、精準扶貧難點分析
精準扶貧對扶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清楚現狀,認清精準扶貧工作的難點,分析透難點背后的原因,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做準備。
1、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約有680個集中連片特困區縣,59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共計832個(重復不計)貧困區,貧困村12.8萬個,貧困戶2932戶,貧困人口8862萬人。當前的貧困人口是經過近40年的努力仍未實現脫貧的人,貧困程度之深,難度之大,超過了之前的扶貧工作難度。當前有貸款需求的將近1500萬戶,以3萬元/戶來計算,需要約4500億。精準扶貧計劃到2020年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面對這一艱巨任務,當前縣域精準扶貧推進中還存在許多難點。
2、扶貧信貸風險大,金融成本高
扶貧貸款對象主要是貧困戶,受教育程度不高,創收渠道有限,多以傳統農業為主,易受自然因素影響,不可控性較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不足。這些都導致扶貧信貸的推進難度較大。貧困地區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響,信息不對成,運營成本高。扶貧成本比支農成本高,即使有政策的傾斜,金融機構在面對高資金成本、低貸款率、不良資產率高的情況下,積極性相對較低。如圖所示,我國2011年——2015年度“三農”貸款量不斷增加(圖一),但是增速不高,且逐年回落(圖二)。
一是金融機構與政府機構的銜接力度不夠。政府部門的精準扶貧工作與金融機構的金融扶貧缺乏溝通,整個精準扶貧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貧困戶的信用度不佳。許多貧困戶是精神上的貧困,習慣性的依賴于財政救濟,而非自力更生;歸還貸款意識不高,缺乏信用意識。三是,市場機制不成熟。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流轉交易逐漸提上日程,貧困戶的擔保難題有望解決。但是當前市場發育不全,政策雖好,貧困戶收益有限。
三、探索農業銀行縣域支行助推縣域精準扶貧的方法
中國農業銀行是我國四大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也是中國網點最多的現代化商業銀行,致力于服務三農。農業銀行在縣域擁有眾多金融服務網點,而我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縣下轄區域。縣域在實施金融助推精準扶貧工作中,離不開農業銀行縣域支行的支持。因此,完善農業銀行縣域支行精準扶貧金融服務,提升精準性和有效性,助推縣域精準扶貧工作。
1、明確精準扶貧工作要求,精確定位金融支持扶貧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 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將精準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程的重要方略。通過產業扶貧、轉移就業等方式幫助5000萬人脫貧;將部分或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納入低保范圍,依靠政策兜底的方式脫貧。精準脫貧首先需要破解“三農”難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障礙,激發農民創新活力,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該文件明確提出“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不斷改革,加大‘三農’金融產品創新和重點領域信貸投放力度”。
2、服務三農,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
普惠金融利用可負擔的成本為金融服務需求的貧困戶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助推精準扶貧,建設小康社會。農業銀行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也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縣域支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一方面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從而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秉持精準化理念,采用一戶一策的方式助推精準扶貧。農業銀行縣域支行加強惠農貸款準入條件的研究,尤其是扶貧貸款。通過惠農貸款,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比如新型經營主體。精準扶貧工作中,充分發揮一部分人的智慧,通過特色產業,發家致富。一部分人帶動一部分富裕起來,從而實現全部脫貧,達到“共同富裕”。除此外,對于特別困難戶,比如部分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戶,縣域支行可以適當為其提供扶貧貸款為其修房住屋,為其提供遮風擋雨的地方;針對縣域內特別貧困地區,定點幫扶;開展金融知識宣傳,從精神上幫助貧困人群脫貧。
3、加強銀政合作,合力推進縣域精準扶貧
我國金融具有典型的政治經濟學特征,“銀政合作”是一種有效的金融服務方式。農業銀行縣域支行積極構建與政府、金融管理部門緊密合作的新機制,完善精準扶貧機制。一是基于特色農業產業鏈的角度開展“銀政合作”,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農業銀行縣域支行主動與地方政府銜接,完善金融支農的優惠政策,構建銀政合作機制,奠定農行縣域支行下鄉對接基礎。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金融機構立足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支持能吸收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特色產業,再在依靠相互幫扶的方式,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二是基于信用村、信用鎮的視角開展“銀政合作”。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就是要充分利用農村的熟人社會特性,最大化地挖掘農村資本,“先富帶動后富”實現脫貧。三是基于政府惠農政策角度的“銀政合作”。農業銀行在縣域擁有眾多基層網點,能夠為更多的貧困群眾提供金融幫助,從而脫離貧困。
綜上所述,我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縣域下轄地區,精準扶貧是新時期實現貧困地區脫貧的創新性指導思想。精準扶貧的順利推進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中國農業銀行在基層的眾多網點,是金融助推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秉持服務三農理念,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奮斗。
參考文獻:
1、么曉穎、王劍,《金融精準扶貧:理論內涵、現實難點與有關建議》,《農銀學刊》,2016年第1期。
2、張國春、孫秀梅,《金融扶貧攻堅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金融服務》,2016年第3期。
3、徐云松,《金融精準扶貧問題的調查與思考》,《金融理論與教學》,2016年第3期。
4、唐任伍、劉立瀟,《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人民網-人民論壇,201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