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連秋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的實施過程中,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教學情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價值,使用多媒體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給我的課堂帶來很多的優越性,同時也帶來一些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課程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11-03
教育信息化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必要手段,現代信息技術能力也是現代創造性人才的一項核心素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發展戰略。近幾年,學校在課程改革方面不斷深入,從最初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到多媒體投影儀為主的引導式教學模式,再到導學案設計思路的自主學習模式,到最近電子白板的交互式課堂模式,再到當今的智慧課堂教學軟件的使用,我們在課堂模式探索的道路上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思考和實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合理地進行整合,這是信息時代的要求,也是創新教育的要求。
1.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結構。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并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盤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并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采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一是創設情境,二是啟發思考,三是自主(或小組)探究,四是協作交流,五是總結提高。
2.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始終?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不僅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變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喚醒人的興趣、情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通過一些音頻、動畫、視頻渲染場景或情景再現,既能消除學生的視覺、精神疲勞,又能增強學生的興趣,更能很好地給課堂注入激情與活力。
例如,在教學《圓》第一課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flash動畫,顯示方形車輪和圓形車輪在公路上行駛,讓學生觀察畫面,感受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學生看動畫時激發了學習興趣,由此所設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學習之中,從而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和強烈的探究熱情。學生帶著探求新知識的欲望投入到《圓》的學習中,通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整合,學生充分發揮多種感官功能,動耳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寫,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在傳授新知識時,使用多媒體教學還能更好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練習、總結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可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對新知識掌握得如何,要通過練習檢測才知道,鞏固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徑,又是動用知識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節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在這時候,學生經過大半節課的積極探索,緊張學習,都比較疲勞。這時如果利用多媒體出示趣味性、層次性、針對性強的練習,配上輕松的音樂和畫面。就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總結新知識。
3.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拓展了學科學習邊界
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自主活動,并從學生的活動經驗出發,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在“玩”中“學”,“學”中“玩”,以獲得直接經驗和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活動課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能最大限度開發智力。多媒體技術及設備能再現聲形,圖文并茂,抽象的數學概念和性質以及數形結合的思想都能夠通過這個工具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實現動與靜、數與形、特殊與一般的結合。思維導圖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建構系統思維的重要工具;微課則以短小、精簡、有趣的視頻呈現方式,講述某個重要的或者有疑難的知識點。微課也是實現翻轉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能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依然可以通過收看微課來自我預習和復習鞏固。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們就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能夠動態地表現幾何關系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去做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旋轉功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給學生進行比較和抽象創造了一種活動的空間和條件。然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后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對計算公式進行驗證,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4.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促進了學生自主參與
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隨著優美的音樂、抑揚頓挫的旋律,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形象地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多感官的支持。
例如,目前小學高段數學的空間觀念形成存在較多問題。在計算時,學生常常會有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不分、表面積和體積混淆、單位名稱寫錯等現象。針對這種教學時偏重學生圖形的計算而忽視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形成的傾向,我在普通教室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充分展示幾種圖形,讓學生逐步觀察,發現特點,通過知識再現,幫助學生建立幾何圖形的空間觀念,做到能直觀地區分周長、面積和體積。最后再把這些教學內容制作成簡單的動畫,根據動畫圖形進行簡單的判斷計算,讓學生在信息化的動畫中學習,在愉快中學習,從而輕松地掌握了空間圖形的計算。
又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學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畫方法,用電腦出示教師事先畫好的單式條形統計圖。學生觀察之后,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為它存在著很多不足,如條形的粗細不一樣、每相鄰兩個條形之間的間距不同、看上去不美觀、統計圖上沒有標數據、看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容易看錯等等。正是有了這個不完美的條形統計圖的提示,學生在自己制作過程中就有了目標,有了參照,有了提醒,所以他們的作品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在課前特意制作的統計圖就是一塊粗糙的“磚”,在學生的改進下,衍生出了許多美觀而又精確的“玉”。這是預設中的生成,更是預設與生成的優勢互補。
5.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強化了生活實踐聯系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學生說,不喜歡數學,所以學不好。為什么許多孩子對數學缺乏興趣呢?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近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科教學有機整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中,我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讓學生在“逛超市”中體會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一瓶礦泉水的標價3元,這個3元表示什么?顧客手中6瓶牛奶,這個6表示什么?在收銀臺計算的又是什么呢?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單價、數量、總價在超市中的廣泛應用。接著讓學生自己在“超市”中購物。同桌之間互相議一議:你是怎樣做的?根據什么數量關系式?這樣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在課堂中讓學生身臨其境,貼近知識的生活原型,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6.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應用中的幾點思考
(1)多媒體課件運用科學性。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必須注意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教材的貼近,需與教材的科學性相結合。必須鉆研教材,充分了解課堂教學目標內容,了解傳統的教學缺少什么,設身處地地從教學實際出發,同時,表現手法和形式也要嚴謹周密,緊扣教學目標,避免讓學生產生錯誤理解。在使用現代電教媒體進行教學時,必須是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三角形的認識》一課就涵蓋了許多知識點:三角形的意義、特征、分類,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畫三角形的高等等。我通過課件先演示一些三角形實物,然后隱去非本質的特征,只留下三條邊圍成的封閉圖形,從而揭示三角形的意義;再出示較多的不同種類的三角形,讓學生進行分類。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結論是三角形可以按角分類: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也可按邊分類: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我通過演示,把出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應的關系圖顯示出來。然后再通過閃爍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畫高。由此,突出教學重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綜合運用策略。現代信息技術固然有其無比優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別的媒體。比如,在一些量與計量的教學中,顯然不如用尺子度量來體會長度、用手掂來體會質量、觀察實物鐘表來認識時間更具有實效性。
板書不是無情物,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板書了解老師的情感和思路,把握教材內容。板書比較直觀,且能傳遞板書本身以外的較多信息,還可以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在西去取經的路上,唐僧的兩個徒弟豬八戒和孫悟空餓了,嚷著要吃東西。唐僧心想我何不借此機會考考我的徒兒們呢。于是,唐僧就說:“師傅這里有一張大餅,我把它分成三份兒,一份兒是這張餅的三分之一,一份兒是這張餅的六分之一,另一份兒是這張餅的二分之一,你們三人任選一份兒。”師傅的話音剛落,豬八戒就搶著說:“師傅,我要六分之一那一份。”孫悟空想了想說:“師傅,我要二分之一那那份。”八戒一聽樂了,嘿嘿,猴哥哎,人人都說你聰明,其實你還真傻,選了一份兒最小的,還是我老豬最聰明。“同學們,他們兩個到底誰最聰明呢?”這時,鼓勵學生大膽地推測、猜想。在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時,教師趁熱打鐵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分數大小的比較”。這樣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心理準備。
(3)運用原則以實效為本。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考慮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屬于“畫蛇添足”,效果不明顯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可靈活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為了一節課,講臺上擺滿各種教具,收錄機、投影機、電視機等都用上了,教師講課熱鬧得很,就像變法戲、玩雜耍,多媒體教學流于形式,失去了提高課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為教學的點綴和累贅。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不是越多越好,越復雜越好,過多過濫就變成了玩雜耍,費時費力。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需要我們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應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受益。只有發展學生駕御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夠享有信息時代和數字化世界所帶來的機遇;只有培養學生具備自身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理解信息帶來的知識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結構。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更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讓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將成為我以后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