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秦秋菊
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已逐漸進入深水區,各地都在嘗試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國家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現已形成二級學院混合、學校整體混合相融的格局。同時,為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學校教育國際化水平。各高校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國際水準、特色鮮明的高等職業院?!钡哪繕耍粩鄶U大學校的對外開放,豐富國際合作交流的內容,提升學校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堅持務實合作、高效合作和長久合作,搭建互利雙贏的對外合作平臺,努力使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在規模、層次、水平和質量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建設目標
以高等職業教育目前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擴大海外友好合作院校范圍,提高合作層次。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健康發展機制,包括學生出國留學教育機制、高層次專業外教、語言外教聘請機制、合作辦學項目良性運行機制、學生出國留學服務機制、留學生招生市場拓展機制、留學生管理機制等,學校國際交流合作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促進學校在辦學理念、教育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科學研究、教學方法內容、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后勤服務等方面觀念的更新,樹立國際化教育理念和意識,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進一步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通過建設目標的完成,使學校成為世界了解中國高職教育的窗口和中國了解世界高職教育的平臺。
二、主要任務
(一) 教師培養從校企合作本土化向國際化水平提升
加強本土教師的國際化培養。以中長期訪學或專業團隊的形式選送教師赴外方合作高校學習進修,加大海外留學和培訓經歷的教師例達,提高中長期海外留學和培訓經歷的教師比例。鼓勵中青年骨干教師協助外教講授專業課程,建設創新型師資隊伍。幫助一些專業達到或接近外方高校教學科研實力,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外國文教專家特別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專業外教的聘用工作。聘請短期的外國專家來校講學或與高校專業教師合作課題研究,充分發揮外國文教專家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作用。
(二) 辦學模式從校企合作混合制向中外合作辦學跨進
鞏固提升現有學校校企深度合作辦學項目,積極穩妥地增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打通專業課程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銜接。形成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結構優化、布局合理、質量提升的局面,適度增加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專業和課程數量,鼓勵開設理實一體化課程、實訓課程,主動銜接“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通過亞投行、中興投資等項目,推進建設國際化工程實施相互配合,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專業建設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
(三) 學生培養從區域培養到出國學習推進
拓展學生海外研修、學歷提升項目,設立優秀學生出國獎學金,形成多類型、多層次、多途徑的學生海外留學和游學經歷體系。與穩定的國際較高水平大學建立包括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外方本碩學位獲取等在內的交流合作關系。成立留學服務中心,為學生海外學習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務。啟動英語雅思培訓、日語培訓等,為學生出國留學創造條件。擴大學生在校期間境外游學、實習和留學的比例。
(四) 招生渠道從國內自給到留學生招收
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需求,進一步推進國際化辦學步伐,擴大留學生招收數量,豐富留學生培養類型,實現生源、辦學層次和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切實做好學分制改革,實施留學生全日制培養與短期培訓相結合,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加強臺灣生交流,支持國際漢語教育,在東南亞國家成立漢語培訓中心。加大教育國際援助力度,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專門人才。力爭實現海外辦學,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五) 推進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
1. 構建院?!皣H交流”工作格局
建立以學校統籌,分院、處緊密合作的“國際交流”工作格局。在這一格局下,國際交流合作處(國際教育學院)、招生辦、教務處、學生處、人事處、科技處、后勤部門以及相關學院等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全面推進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
國際交流合作處要為各院系及時提供全面交流信息,引導各院系充分利用院內資源,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交流項目。
2. 人才培養國際化
實現學校的國際化,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擴大學生的海外交流規模。今后一段時間,將繼續通過以下五種渠道,擴大學生海外交流在校生境外游學、實習和留學的比例。
(1)擴大校際間學歷互認項目,支持中外院校間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
(2)積極推進我校優秀畢業生到國外大學攻讀學位。充分利用國家加強對自費出國留學的政策引導,加大對優秀自費生資助和獎勵力度。
(3)大力營造校園國際化氛圍。伴隨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和海外學生來校交流暑期班、短期班的增加,在校內搭建中外學生交流的平臺,實現就地交流的目標。如漢語橋等項目。
(4)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在與國外院校進行學生交換、學分互認的同時,建立教學科研合作平臺,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5)支持學生參加國際活動。利用暑假組織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或借助社會力量資助學生到海外學習交流訪問。
(6)探索為海外投資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海外校企合作模式,嘗試舉辦海外培訓教育辦學項目。
3. 學生來源國際化
(1)完善獎學金體系,積極申請招收外國留學生。
(2)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擴大招收沿線國家留學生數量。
(3)結合國家高鐵迅速崛起,擴大非洲國家合作辦學項目,拓展留學生教育,學生所修學分對方院校予以承認,從而提高來校留學生層次。
(4)積極開拓境外辦學,爭取實現境外辦學;在國外建立漢語培訓中心或孔子課堂。
(5)擴大來華語言生的規模;開展豐富多彩的暑期夏令營、中國文化賞析等短期來華游學和交流項目。
(6)進一步擴大學校國際影響力,積極開展亞洲、非洲國家師資培訓項目。
4. 教育資源國際化
(1)利用已有本土企業的國際化影響力,切實關注合作院校在各專業領域的地位、專業的布局、合作的實際效果等方面的質量篩選和全面考量。
(2)以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境外高水平院校、教育、科研機構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
(3)以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示范工程項目為抓手,如漢語橋、中非高鐵服務、基礎建設為切入點,豐富國際合作資源。
(4)通過院校國際合作區域聯手,構建國際合作資源聯合庫。如聯合開展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教育的研究,加快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的引進,開展本土化探索;如開展工種聯合認證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