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利于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促進人才培養,提高教育水平。本文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當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他國的差距,以及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水平的具體措施等各個方面,論述了通過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強化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人才培養;實踐措施
一、引言
當前就業的形式愈發嚴峻,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清醒的掌握人生的航向。這一社會形勢必然促進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也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高校必須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質量,確保其有效性,滿足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需求,以及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要求。在順應時事的同時,培養高質量的教學團隊。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
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大學生普遍不具備迎接挑戰的能力,他們大部分專業素養不高、工作能力弱,對于就業準備并不充分,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職業方向,不清楚自己所合適的職業,“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導致大量的大學生處于無業狀態,社會人力資源被極大的浪費。
(二)職責生涯規劃的作用
對于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是不可控的,若想在社會中求得立足和發展,就必須通過培養自身的能力符合社會的需求。職責生涯規劃課程能夠根據當前形勢下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規劃。
三、與國外的差距
我國各個高校已經陸續開張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育,但是與國外的教育課程仍有較大的距離,通過審視差距,能夠透視國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薄弱點。
(一)職業生涯教育系統化
國內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只在大學才開設,在小學和初高中很少有系統性的職業教育課程。在小學和初高中,絕大部分培育的是夢想精神,但是對于怎么去實現夢想、選擇什么樣的職業規劃才能更好地實現夢想,這些關鍵性的問題并沒有得到重視。國外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從小學一直貫徹到大學的,甚至終生。職業設計等課程在初高中普遍開設,學生會時常進行興趣檢測和心理檢測,以及相應的實踐,會得到專業的職業規劃建議。這一系統化的教.育都使得學生對于未來有明確的規劃和目標。
(二)職業教育團隊實力雄厚
國外的職業教育團隊師資實力雄厚,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師絕大部分是碩、博士學位,他們普遍擁有超高的專業.化水平和超高的核心素養。在面對學生就業規劃的各種問題時,他們能夠及時有效地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實現最優化的職業規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意愿和自身的實力,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提供更為可行的建議。
四、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水平,促進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培養職業規劃意識
積極培養學生系統性的職業規劃意識,從小樹立職業選擇意識。使得學生能夠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積極發現自身的興趣,結合自身的興趣選擇良好的就業方向。通過對自身的了解,學生能夠從小就有意識的關注自身有可能發展的職業方向,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以此來檢驗自身是否能夠勝任職業要求,從而進行積極的調整。
(二)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培養
國內高校都開設了職責生涯規劃課程,但課程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課程質量普遍低下。許多高校沒有注重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培養,開設課程只是應付要求。在大四時,為了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就業率,會瘋狂地增加職責生涯規劃課程的占比,舉辦各類講座和實踐活動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成了提高就業率的工具,在注重結果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職業教育的過程。在大學四年的課程中應適當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占比,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系統性,才能真正使得職業規劃課程發揮其該有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人才。
(三)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學生在學習理論后缺乏實踐檢驗,對于職業規劃具有過于理想化、充滿主觀色彩等特點。職業規劃必須符合實.際才能實現,沒有實踐經驗就不能充分徹底的認識自身,就不能形成有效可行的職業規劃。通過實踐可以有效地檢驗規劃的優缺,能夠使得學生在實踐后及時的修正職業規劃,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因此,強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實踐中反思規劃,切實提高實踐能力和提高知識.的內化水平,選擇更切合實際的職業規劃。
五、結束語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于大學生有效合理的規劃職業發展方向,使其自身更好的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義。職責生涯規劃教育本身就是系統化的教育,因此注重其過程比注重其結果更有現實意義。高校應積極強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薄弱環節,輸送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注人動力。
參考文獻:
[1]張洪田,張慧研.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5):82-84.
[2]蘇永濤,李鈺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題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26(4):59-62.
作者簡介:
毛鸞靚,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