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瀟珊 羅浩
摘 ?要:為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及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一步提高學院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促進學院人才培養和整體發展。創新創業教研室對我院2019屆畢業生進行了畢業生跟蹤回訪。此次回訪對象多數為在長沙、廣州、深圳等地就業的學生,同時通過網絡遠程回訪了部分外省份畢業生。通過對畢業生的回訪,掌握了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各方面能力的評價,獲取了畢業生、用人單位對我院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就業;建議
一、調查情況綜述
通過對畢業生所在單位的調查回訪,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政治思想表現和職業道德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滿意度為100%。綜合調查反饋信息,畢業生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院培養的學生職業道德優良,文化素質過硬,工作中吃苦耐勞,具備一定的業務能力和工作能力,綜合滿意度為95.6%。
同時,通過本次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提出了一些希望。首先,他們認為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兩個方面。用人單位強調,希望受聘人員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以適應工作中的多種需要。實際工作中,他們更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希望能在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更強的適應能力,能迅速適應不同任務的要求,他們希望學生能具備自我提升的能力,在工作時,不斷學習,繼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很多企業對畢業生要求更多的是專業技能以外的部分,包括服務態度、商業禮儀、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等。建議加強德育課和職業指導課的力度。
在專業建設上,很多單位提出少而精的問題,他們認為很多學校開設的課程很多,而學生卻根本不能掌握。要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加大核心課程的教學力度,確保學生在該專業上的核心能力能夠達標。并且也要注重專業的延伸性,現在企業需求的人才要求是復合型的,能夠了解多方面的知識。
二、主要工作和做法
(一)完善體系促就業
學院始終堅持將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院系兩級就業管理,各系為就業服務工作責任主體,形成了系主任、就業干事、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以及班干部六級就業服務體系。建立院系兩級大學生就業創業協會,充分發揮就業創業指導教研室功用,強化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學院先后出臺了《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意見》等規章制度,不斷規范就業服務工作。
(二)跟蹤聯動促就業
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跟蹤調研,并將調研結果反饋至招生、教學等相關部門,不斷調整專業布局和招生計劃,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緊密對接。
(三)搭建平臺促就業
依托省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開拓就業市場;通過籌建省中小微企業人才精準服務平臺項目,挖掘中小微企業就業市場;利用校友交流平臺,開發校友就業資源,并實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幫助30余名未就業畢業生成功就業,將校友工作與就業工作有機結合;借助省人力資源市場與20多家人才服務中心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與300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與20多家商會、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等社會組織建立了校社合作關系;與部分高校建立了校校合作關系,搭建了更廣闊的畢業生就業合作平臺。
(四)鼓勵入伍促就業
學院出臺了《鼓勵在校大學生應征入伍實施辦法》,實行五獎一補政策,并定期組織開展大學生征兵宣傳月活動,2019年,我院大學生應征入伍義務兵、畢業生直招士官人數持續增長。部隊全程參與定培士官的招生、培養和就業工作,2019屆38名定培士官畢業生全部入伍,就業率達到了100%。
(五)精準服務促就業
不斷加強畢業生就業推薦工作,組織中小型校園專場雙選會6場,校園專場招聘會16場,發布企業自主招聘信息921條,其中通過校園管理系統向畢業生點對點推送就業信息735條,瀏覽人數達10余萬人次,實現了向每位畢業生點對點推送招聘信息不少于5條。建立畢業生就業檔案,實施畢業生就業分類指導,采取措施幫助就業困難畢業生就業,如提供“一對一”就業幫扶、開展女生就業指導等。引進了“職業發展教育平臺”,實現了線下線上同步授課,提高了就業、創業指導效果。積極組織開展就業咨詢和宣傳活動,組織開展優秀畢業生返校專場報告會25場、就業政策與形勢專題報告會2場,受益學生近1萬余人次。
(六)創新創業促就業
學院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十三五”創新創業能力建設規劃》;將創新創業課程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定期舉辦高校畢業生SYB創業培訓班,2019年受益學生80人;依托學院青年論壇,將創新創業講座活動常態化;部分大學生創業項目入駐創新創業大道,并進入實際運營階段。
三、就業特點
(一)應聘能力不足
主要表現在對招聘信息缺乏搜索、分析和甄別能力,應聘技巧缺乏。溝通和交流能力有待加強。缺乏對社科知識的了解,社會信息獲取不足,社會鍛煉太少,無法快速適應社會的要求。
(二)就業渠道較窄
本次調查的畢業生,均在小型私企工作,據了解,更多的畢業生就業分布在沿海地區的小型非國有企業,從事設計和開發工作,也有少部分同學,放棄本專業的工作,轉入其他專業的崗位進行工作。這表明,本專業畢業生在全國范圍內的就業競爭力還略顯不足。
(三)擇業觀趨于主流化
我院以往畢業生就業時往往偏愛回家鄉工作,主要考慮是家庭和消費承受能力等因素。但是,今年畢業生工作地,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其余同學也選擇在省會城市工作。我國服務產業的發展集中地,均處在沿海地區和內地一線城市,學生在選擇就業地時,更多的是考慮地區產業的發展,以及自身事業的發展,這也是當下主流的擇業觀點。